第十章 特大胜仗
作者:林芫美   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毛渊明急匆匆地赶到王府东门外,从一个斥候手里接过密报盒子。和项绍宽一样,毛渊明也随身携带着密报盒子的钥匙,但此时王府里正在办郑平娘的满月酒,进进出出的人川流不息,便不在此处打开,而是回到酒桌边,叫上鲍婧和常镇业,躲到阿兰家的客厅里拆看。

    密报盒子比往日沉了许多,毛渊明用钥匙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是一厚一薄两份文件。毛渊明先拿起较薄的一份,凑在灯下看了看,不由地喜上眉梢。

    鲍婧看到毛渊明的表情,连忙问道:“有什么好消息吗?”

    “大大的好消息。”毛渊明说着,把文件递给鲍婧。

    “我不看我不看,让镇业来念吧。”鲍婧推了推毛渊明的手,把文件转给了常镇业。

    常镇业接过文件,轻轻念道:“军机处浙南行营密报:我军于四月初十在诸暨县城西南山间设伏,邀击清军陈世凯部五千人,毙伤清军千余,迫降近千,生擒陈世凯,缴获器械无算。次日,再度击退清军援军牟大寅部,毙伤数百,牟大寅率军仓皇撤退。两战总计毙伤清军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二十余员,千把总一下不计。”

    “这是个大胜仗吗?”鲍婧听完问道。

    “大胜仗,特大胜仗!”毛渊明显然是有些兴奋了。

    “是吗?才消灭了两千清军……”

    “你不知道,这两支清军可是李之芳的主力啊。”毛渊明越说越兴奋,“陈世凯和牟大寅是李之芳最得力的两员战将,所领的也是李之芳手下最精锐的军队,之前我军吃亏都是在这二人手上。”

    “我看之前的战报说,陈世凯带兵攻打紫阆山,朱成龙的两个手下李勉如和翁与均都死在他的手里。”常镇业补充道,“至于牟大寅,他之前曾经击败过耿军曾养性部,被称为’牟老虎’。”

    鲍婧听了,却没有像其他两人那样喜形于色,淡淡地问道:“唉,你们男人就喜欢吹嘘这些东西。那战报上有没有说伤亡情况?”

    “说了,阵亡三百余人,受伤近千。”常镇业说着叹了口气,“唉,没办法,杀敌三千少不得自损八百。”

    “我是说,克臧、武利他们没事吧?”鲍婧当然很关心几个和穿越者们友好的人,但其实更关心的是项绍宽和许纬辰们。

    “应该没事,上面没说就是没事。”常镇业把军报翻来覆去看了看,确信自己没有看漏。

    毛渊明拿起第二份厚的文件,展开来一字一句地阅读,时而皱眉,时而点头。

    “谁写的?说了啥?”鲍婧又问道。

    “老许写的,就是说追封郑成功和关于朱慈炤大统的事。”

    毛渊明刚说完,忽然美玉从外面挑帘子进来,还带着三个孩子——两个大的自己走着,小的还抱在怀里。

    “咦,美玉,怎么回屋了,不再陪陪大家么?”鲍婧问道。

    美玉苦笑着说道:“孩子们都要睡了,平时很少这么晚睡觉的。”

    “哦,那我们也不打搅了,再去陪大家喝几杯吧。”鲍婧说着,示意毛渊明和常镇业起身。

    三人出了屋,回到酒宴上,又和大家说笑了一阵,这才散去。鲍婧和林氏又要安排仆役们收拾“残局”,便也不再理会毛渊明和常镇业。

    毛渊明怀揣着心事回到住处,迷迷糊糊地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找齐了常镇业、金和光、王建国和孙广越开会。

    开会的内容就是这份项绍宽和许纬辰联名的意见书。

    “绍宽和老许的意思是,一方面要提高郑成功的追封和纪念规格,让郑经满意,另一方面,对于朱慈炤的统续问题,暂时模糊处理。”毛渊明说着,把意见书递给了身边的孙广越,示意大家传阅一下。

    “你先说说看嘛,大概什么意思。”王建国说道。

    毛渊明点了点头:“意见书里说,郑成功功劳太大,对大明已经是再造之恩了,如果仅仅是追封潮王,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举了郭子仪、岳飞这些人的例子,这些人虽然功劳很大,但也只是王朝中兴众多功臣中的一员,都封了王。郑成功实际上是独力保存了大明复兴的火种,功劳远在这些人之上。”

    “是啊,说句不能上台面的话,郑成功自己愿意当皇帝,也不是不可以。还要不要大明,只是郑成功的一句话而已。”常镇业表示同意。

    “还有啊,老许的这段话说的很对。”孙广越手里拿着意见书,用手指着其中的一段文字说道,“郭暧、岳云这些人,虽然是郭子仪、岳飞的儿子,但算起来也只不过是和其他部将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郑经不一样,他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是第二位对大明有再造之恩的人。”

    金和光听了,有些疑惑地问道:“按照郑氏父子的功劳,确实封王不足以表彰。可我们应该怎么办?王爵以上就再无更高的爵位了,还能给他追封个什么?总不能让朱慈炤把皇位让出来吧。”

    “哈哈,这事倒不用担心,意见书上写着呢。绍宽和老许建议,追封郑成功为潮王、延平郡王、漳国公,这三个爵位都是永历皇帝曾经封给郑成功的,现在一并都给他。然后由郑经继承潮王、延平郡王,由郑聪继承漳国公。”毛渊明一字一句地念道,“这样的话,郑家一共有一个亲王,一个郡王,一个国公,不但郑家的超然地位凸显出来,而且郑聪殉国也能得到一些弥补了。”

    “这倒是。这个方案听上去不错。”常镇业也表示同意,“其实单纯就殉国来说,阵亡的将士也不少,郑聪的战功并不突出,单独封爵好像不行,最多封个男爵,但如果名义上是他从郑成功那里继承了一个国公的爵位,那就没有问题了。”

    王建国一边从孙广越手中接过意见书,一边问道:“那郑经身上要是有两个王爵,将来怎么继承啊?”

    “你先看嘛,上面也写着。”孙广越拿起扇子指了指,虽然只是四月份,孙胖子的扇子还是不离手,“郑克臧为潮王世子,郑克塽为延平郡王世子,这样就行了。”

    “咦,这个主意也不错。”王建国笑嘻嘻地说道。

    “所以,大家都对这个方案没有意见?”毛渊明问道。

    金和光左右看了看,见大家都在点头,便答道:“没有吧。”

    “嗯。那就说第二件事。老许他们建议,朱慈炤那里先含糊应对着,不必急于明确他的皇位是从哪里来的,也不要让大家讨论。”毛渊明见大家没有意见,便开始讲第二件事。

    常镇业笑了笑说道:“明白,这种事情一旦拿出来讨论,按照那些大明官员的尿性,非要闹出第二次大礼议不可。”

    “不过呢,老许还是建议,对鲁王朱以海进行特别处理。”毛渊明继续说道。

    “啊,这里写着。”王建国看着意见书念道,“鲁王朱以海以监国名义,长期坚持抗清,最后病逝金厦海边,可以朝廷名义遣使致祭,上个尊号。遗腹子朱弘桓久在东宁,将满十五岁,应准承袭鲁王之位。鲁王两位郡主,赏给公主俸禄、仪卫。”

    “这个也好。”常镇业掰着手指数着说道,“福王很早就被清军捉去北京杀害,也没有亲属留在江南。唐王兄弟二人先后殉国,也没有后人了。桂王逃到缅甸,最后还是被吴三桂杀死,也无后。这三位将来如何褒贬,反对者就算有也有限。只有鲁王不但有后裔,而且长期生活在东宁,和郑氏、其他大明宗室的关系都不错,需要重点关照。现在,鲁王的两位郡主和我们的关系相当不错,朱弘桓虽然和我们来往不多,但在上书房读书,以后也能多接触。安排好这一家子,对我们自己、对郑经、对朱慈炤都是有好处的。”

    毛渊明对常镇业的总结非常满意,便说道:“如果大家没有意见,我们就按意见书的内容,分头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