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组合拳
作者:火星卫士   港城之开局怒赚十亿最新章节     
    九州工业集团现有八万多名工人。

    若是加上陈飞控股的会德丰、九龙建业、九龙巴士,和全资持有的麒麟置业、飞娱文化控股、四海金融控股等公司旗下员工。

    直接靠陈飞吃饭的员工数量,足有10万多人。

    间接靠他吃饭的就就更多了。

    现今港城乃至全球经济都不好,港城是外向型经济,各企业主要靠房地产和外贸出口养活。

    现在这两块都被经济危机重创,破产倒闭的不知道多少,还活着的企业也是大规模裁员节省资金,以期度过寒冬。

    只有陈飞旗下这些企业,靠着他前世记忆,不受经济危机影响,反而发展迅猛,一直在招工。

    围绕在陈飞旗下各集团的庞大供应链体系中的上下游企业,有着陈飞各公司的订单,过得也相当滋润。

    不仅没有出现裁员情况,还大量招工,这些工人数量加在一起,也是不下二十万人。

    这些关联企业为了加深和陈飞旗下各公司的关系,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其中为员工缴纳的保险金,就是通过四海保险公司缴纳。

    在他们看来,在哪家保险公司交保险都是必须要交,还不如拿来做人情,加深和陈飞企业关系。

    陈飞各自企业的员工,加上上下游产业的员工,这一系列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为四海保险带来了三十万多名缴纳劳工保险金用户。

    为四海保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当然,陈飞旗下企业员工最多,四海保险公司的劳工保险金,有三分之一是陈飞自己的钱缴纳,跟左口袋掏右口袋差不多。

    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工伤和重大疾病,这些保险金真正需要用到的工人其实并不会太多。

    所有清楚保险真正内幕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

    不仅四海保险赚大了,四海银行赚的更大。

    除了陈飞自己的企业,其余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也将大部分银行业务转移到四海银行办理。

    四海银行吃下这些企业的银行业务,像是插了翅膀一样疯狂扩张。

    截至目前,已经在港城和濠江地区成功开设了多达 30 家分行。

    在海外星岛国也设立了两家分行,目前刚刚开始营业。

    使得四海银行用户已然突破 50 万大关。

    几乎占据了整个港城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总量。

    倘若进一步剔除未成年人口,那么这个比例将会更上一层楼。

    就开户数量而言,四海银行紧随汇丰与恒生之后,稳稳居于第三位。

    不过,四海银行的储户大多是普通市民,还比不得汇丰、恒生这些老牌银行。

    即便如此,这多达 50 万的用户,也为四海银行带来了一笔 300 多亿港元的储蓄存款。

    若算上陈飞旗下各个公司源源不断注入的现金流,四海银行所拥有的存款总额,更是飙升至 400 多亿港元。

    即便在众多港城华人银行之中,四海银行的存款规模也仅略逊于恒生银行而已。

    四海银行不是上市公司,其内部运作及财务状况鲜为人知,外界对于它已坐拥如此巨额储蓄存款之事尚蒙在鼓里。

    港城正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沼之中,各大银行纷纷采取措施收紧银根,以应对这场严峻挑战。

    四海银行对批贷款,最是严格。

    可手握海量存款,不贷出去也不行。

    对于任何一家银行而言,储户们存在银行里的钱实际上可算是一种负资产。

    因为每一笔存款,银行都需要按照约定向储户支付相应的利息。

    所以唯有将这些资金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合理的投资和放贷等方式获取比支付给储户更高的利息收益,银行方能实现盈利。

    四海银行所发放出去的贷款之中,近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份额,皆流向了与陈飞旗下各个公司存在合作关系的供应商以及渠道商们。

    其中尤为突出的,则要数那些处于九州工业集团供应链之上的企业,它们占据了极大的比例。

    在这场来势汹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浪潮之下,几乎每一家企业都深陷于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这种时期可以说没有哪家银行会轻易贷款。

    谁也不知道经济危机会持续多久,持有现金流才是度过寒冬的最佳方式。

    就在这样一片哀鸿遍野的景象之中,可对于陈飞旗下各集团的供应商来说,却是难得的扩张机会。

    特别是为九州工业集团提供配件的那些公司。

    他们的工厂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扩越大。

    被经济危机害惨的那些做实业的老板们看得眼红不已,那嫉妒的目光仿佛能喷出火来。

    如今在港城这片土地上,但凡涉足实业领域之人,谁人不知晓只要紧跟九州工业集团的步伐,便能有肉吃。

    因此,即便是九州工业集团对于配件质量有着堪称苛刻的超高要求,众多企业依然如飞蛾扑火般疯狂地想要挤入九州工业集团的供应链体系。

    毕竟,一旦自家生产的配件成功获得青睐并被选用,那就等同于手握一张通往财富之门的通行证。

    已经在供应链上的那些配件公司,为了跟上九州工业集团的需求,不得不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标准,否则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挤下去。

    无形中形成了以九州工业集团为核心的工业集群,还间接提高了港城工业品的质量标准。

    陈飞让旗下各公司与四海银行默契地打起了一场精彩的“组合拳”。

    仅仅只是稍稍透露了一点风声,那些供应商们,便如同受到指引一般,纷纷心甘情愿地奔向四海银行申请贷款。

    如此一来,四海银行成功吸引到了众多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广阔的优质企业客户。

    这些企业的加入,使得四海银行的存款资金如滔滔江水般迅速流转起来。

    这也是四海银行成立至今不过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银行的纯利润就突破 1 亿港元的原因!

    1 亿港元看起来并不算多。

    然而若放眼整个港城的本土银行,能够在一年内达到这般利润水平的,数量绝不超过十家。

    正是凭借着四海银行这座坚实的“枢纽”,陈飞旗下的各个公司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供应链上的公司得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这无疑让陈飞的商业帝国愈发固若金汤,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