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泱泱齐风 悠悠淄水
作者:阑风伏雨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最新章节     
    夏先衍一行人顺路去了一趟百脉泉灵源之地后,就离开了章丘,一路向东下一站就是临淄。齐鲁大地的齐国故都。

    泱泱齐风八百年。

    公元前 1046 年,姜太公吕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分封在营丘,建立齐国 。姜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国遂成东方大国。

    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齐献公又迁回临淄,并加固扩建,因城临淄水而得名 。

    齐桓公不计 “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内政和军事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税收制度调整以及军队现代化等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之后,齐国在春秋时期仍保持着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齐景公时期也曾复霸。

    战国时期,田氏家族通过一系列精明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行动,逐步削弱姜姓王室的权力 。公元前 391 年,田和正式废黜了齐康公,自立为齐侯,史称 “田氏代齐” 。

    齐威王悬赏纳谏,励精图治,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政治改革,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同时,齐国在军事上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冠。

    齐湣王时期,齐国国力强盛,但也因过度扩张,尤其是对宋国的征服,引发了五国伐齐的灾难 。燕乐毅率六国联军大破齐军,齐国七十余城沦陷,国力大衰。

    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使齐国得以复国 。但此后齐国元气大伤,君王后摄政,闭关守境,国势日衰。

    公元前 221 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进入尾声,齐王建在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下,不修战备,不帮助其他五国攻秦 。秦将王贲从燕地南攻齐,齐王建出降,齐国八百年历史宣告结束。

    发展历程中,临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

    政治上,齐国在此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统治着广大的疆域 。

    经济上,太公因地制宜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开启了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传统,临淄逐渐成为商业繁荣之地 。

    文化上,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当时的学术中心,容纳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派学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

    临淄作为齐国都城历史长达 638 年,见证了齐国从建立到兴盛再到覆灭的全过程。这里涌现出了众多历史名人,如管仲、晏婴等,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思想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

    市区内那些充满神秘力量的灵源之地,绝大多数都是由各大博物馆所孕育出的灵源汇聚而成。

    齐国故地在临淄,齐文化的源头也应该去临淄寻找。

    所以夏先衍决定在市区调查完华夏陶瓷琉璃博物馆灵源之地就去临淄。

    然而,正当众人兴致勃勃地准备深入探索这座博物馆时,夏先衍却突然间一拍脑门,懊恼地想起了在泉城的时候忘记去齐鲁省博物馆灵源之地了。

    随后他想了想已经离开了,等有机会再去吧!

    他甩掉心中的遗憾走进了华夏陶瓷琉璃馆。

    华夏陶瓷琉璃馆基本陈列,包括古齐厅展示临淄自 1 万年前到汉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和时代特征;

    古瓷厅展示从西周到民国时期瓷器珍品;

    国窑厅展示淄博陶瓷成为国家用瓷、国家涉外用瓷、国礼的发展历程;

    新辉厅展示淄博琉璃的发展之路;

    精耀厅展示从元末到民国时期博山琉璃的发展历程;

    五色厅展示西周至唐宋时期的琉璃珍品 。

    馆藏展品 2.5 万件,其中陈列展示陶瓷琉璃精品 1.6 万余件。

    镇馆之宝有琉璃珠、青釉莲花尊等,还有蜻蜓眼 7 眼琉璃珠、琉璃葫芦、春秋陶鼎、龙山文化黑陶双耳杯、西周青釉瓷豆等珍贵藏品。

    这里还是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甲骨文明研学基地。

    夏先衍看到里面重量级的国宝文物,想起来齐鲁各地博物馆的特色。

    这些堪称国宝级别的文物,大多数会依照其出土时所在的地域,尽可能就近安置展示。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源头的尊重,更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回归到与之紧密相连的那片土地。

    也正因如此,齐鲁大地拥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份。

    若想要深入探究齐国文化,那么首选之地自然非齐国故都临淄莫属。于是一行人出了华夏陶瓷琉璃馆后便赶往临淄。

    很快他们就到了临淄。只见淄水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般蜿蜒穿城而过,河水潺潺流淌,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而他们所来时的高速路下方便是临淄华夏古车博物馆。

    1990 年,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在发掘后李文化遗址时,发现了一处春秋时代的大型殉车马坑,其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为当代之冠。

    1994年9月9日,辟建为古车博物馆。上方是济青高速公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往来穿梭,川流不息;3米以下的展厅里,静静沉睡了2600多年的古车马,如同一位上了年纪的历史老人,向人类默默诉说着历史的奇迹。一古一今,一上一下,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交汇融合,谱写了一首中华历史文明的壮美诗篇。

    博物馆包括春秋车马展厅和华夏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

    华夏古车陈列馆系统陈列了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自殷商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车复原 19 辆,模型近百件,还有各种车马饰件、出土文物、壁画等均为国家文物珍藏。

    地下春秋殉车马展厅展示了 1990 年发现的春秋殉车马坑,一号坑十辆古车南北一字排列,三十二匹马昂首而卧,四蹄卷曲,马头的装饰品各种各样,清晰可见;二号坑有马六匹,车三辆,葬式与一号坑有所不同,马在上,车在下。

    馆藏文物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性能的古车复原模型及文物佐证,如商代曲衡车、西周双马驾挽的曲衡车、春秋战车、战国战车、秦车、汉车等。展橱内还陈列着东晋冬寿墓壁画《出行图》、唐代的懿德太子墓壁画《陈辂图》等高级文物画师摹本。

    这里所孕育的灵源之地扩张到了淄水之中,夏先衍在淄水感受到了从上游携带而来的灵气与造化之气。

    淄水正向着灵脉的方向进化。

    夏先衍沿着淄水来到了齐文化博物院,这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由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迁建而成。

    本陈列展厅以齐国故都八百年的兴衰变迁为基点,由雄浑厚重的历史陈列与特色鲜明的专题陈列组成,分为先齐文明、西周之齐、春秋齐国、战国之齐、秦汉齐风、稷下学宫、余韵传承等八个部分。通过实景沙盘与投影结合等新颖展示方式,动态演绎临淄城的繁华景象。

    馆藏文物拥有文物 3 万余件,上展文物 4100 余件(套) 。镇馆之宝是战国时期的牺尊,仿牛形,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几何云纹,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 。其他文物还有郾王剑、雁足灯、金鐏、蹴鞠图谱、蹴鞠纹铜镜等 。

    距离齐文化博物院,不远处则是管仲纪念馆,一座由历史名人孕育而生的灵源之地。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 公元前 645 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又称敬仲,史称管子。颍上(今皖州省颍上县管谷村)人。

    管仲出身贵族,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维持生计,他与鲍叔牙合伙经商,但生意失败。之后,他做过微贱的商人,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太子诸儿(即齐襄公)、公子纠和小白三个儿子。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后来,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密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于是和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夺取国君宝座。在公子小白成功登上君位(即齐桓公)后,管仲被鲁庄公擒住并送回齐国。但经鲍叔牙力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上卿、相国。管仲辅佐齐桓公从政治、经济、军事、民风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治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等,使得行政区域更加精细化,维护了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他主张富国强兵,发展工商、渔盐、冶铁等产业,并按照土地的好坏来征收租赋,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战略:管仲协助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与各诸侯国会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思想贡献:管仲的思想成就非常显着,他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精神支柱。后人把他的思想整理成书,即《管子》。《管子》共有86篇,今存76篇,是以齐国法家为主兼及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着述总集。

    管仲因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华夏第一相”、“法家先驱”、“圣人之师”。

    夏先衍从管仲纪念馆灵源之地出来,来到了稷下学宫遗址灵源之地。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华夏“最早的大学” ,位于临淄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已正式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

    从2017年6月开始,齐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故城大城及小城西侧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勘探。通过5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证明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为整个齐故城西墙及南墙外侧,唯一一处战国时期高等级的院落式建筑群。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而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有多处历史文献指向齐故城西门外。

    西汉刘向《别录》,“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齐地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记载,“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

    这些记载没有言明稷下学宫究竟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另有说法在小城南门外,以及稷山之下。

    但华夏历史上所办官学,都附属于政治中心,往往处于国家中枢的西侧,因此稷下学宫不会建在荒郊的稷山下,只会处于齐故城附近。

    而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除了齐故城小城西门外这处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献言及的地方,均已排除。

    考古发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紧贴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护在内,可见两者是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的。

    田氏代齐后,新生政权有待巩固,需要笼络人才,同时齐国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且统治者思想开放,顺应当时 “养士” 潮流,齐桓公田午为巩固政权、吸引人才,利用旧有学宫形式建立了稷下学宫。

    齐威王在位时进行变法改革,任用邹忌为相国,整顿内政,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打败魏国,稷下学宫适应其政治需要而发展,当时稷下先生已有 72 人之众,还整理成书了《司马兵法》 。

    齐宣王具有统一天下的愿望,大力发展稷下学宫。在政治上给予稷下先生极高地位和荣誉,尊淳于髡等 76 人为 “上大夫”,其余为 “列大夫”,让他们参与政治;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为其建造高门大屋并给予俸禄。

    同时,让稷下先生 “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制订了统一的学则《弟子职》。此时稷下学宫成为列国学者荟萃之地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 。

    齐国继续保持东方强国地位,稷下学宫持续蓬勃发展,稷下学士一度达数千人 。

    后来随着齐国国力衰退,稷下学宫逐渐衰落,公元前 221 年秦国吞并齐国,稷下学宫彻底消亡 。

    稷下学宫在其存在的 150 年间,几乎集中了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学者,如淳于髡、孟轲、荀况等。他们在这里自由议政、聚徒讲学、着书立说,学术思想得以自由交流和发展,先秦百家之学在这里得到充分争鸣,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繁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对华夏古代历史、哲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从稷下学宫灵源之地出来后,沿着齐桓路一直向北,在路尽头就是临淄齐国故城灵源之地。

    临淄齐国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是周王朝分封下的一个东方诸侯大国齐国的都城。历史上经历了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历史阶段,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齐国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淄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桓公台遗址:位于小城的西北部,是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名叫桓公台。

    10 号宫殿遗址:位于小城的东北部,中央为战国时期修筑的夯土台基建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处重要宫殿遗存。

    排水道口:临淄齐国故城大、小城设有 3 大排水系统,4 处排水道口,其中 3 号排水系统位于大城东北部,用天然巨型青石砌垒而成,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 3 部分。

    齐国故城大城西墙排水道口位于齐国故城大城西墙北端,结构严谨,构筑坚固,巧夺天工,把天然河流、人工护城壕沟与城内排水系统有机结合,既可泄水,又可御敌,显示了齐国人的非凡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冶铸遗址:城内发现了冶铁、炼铜、铸钱、铸镜和制骨等多种手工作坊遗址多处,其中冶铁遗址 6 处,炼铜遗址 2 处,铸钱遗址 2 处,铸镜遗址 2 处,制骨作坊遗址 4 处。

    泱泱齐风,悠悠淄水,越了解越热爱。

    故都已失,灵魂犹在,淄水流淌的,是齐国千年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