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鸡犬升天(4)
作者:舞深秋   魔印传奇最新章节     
    4.姜园旧事

    卫县孙公子正在和几个人嘀咕着什么,听见有人喊他,抬头一看便忙忙地告别那几个人,向吴少这边跑过来。

    “不用跑那么快,我不是来还你钱的。”吴少笑道。

    孙公子脸上一点也不见尴尬,反笑问道:“贤弟这是去哪儿了?”

    吴少亮亮手中的令牌:“刚才去青云阁转了一趟。”

    孙公子一顿足:“贤弟是不是上七层了?嗨呀,去那儿干嘛,把这牌子租给别人赚些银子多好。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每个人如果不去看一看那本书,大概心里总象有只猫在挠着一样。”

    “孙大哥说的太对了,现在这只猫已经安稳多了。”吴少笑道。

    “贤弟可有什么收获?”孙公子问。

    吴少摇摇头。他看了《水经》,但几乎和没看差不多。

    不久前在青云阁七层,守护的中年武师验了令牌,又让吴少先净了手,给铜鹤添加了香料,这才恭恭敬敬地将书从水晶盒里捧出了,嘱托吴少千万小心,慢慢翻看。

    吴少答应着,开始翻看本册子,书摆在眼前,两个古朴隶书字“水经”十分醒目。

    吴少先小心翼翼地翻开册子,一字一句地去看,但看了几百个字,吴少便失去兴趣,因为那书果然如燕人张所言,读起来“似是而非,高深莫测”。

    反正他也没打算读懂这本书,就算要读,还有仿真本可以慢慢读,因此,吴少只是前后左右地反复端详这本书,此书与寻常线装书没有不同,看不出有特殊之处,更不象是有夹页之类的情况。何况就算这本书有蹊跷,那么多高人看过此书,早就可以发现,哪里轮得到他?

    看了半天,吴少又返回头去,反复看着《水经》开篇那几句简短的话:

    “余十六悟于道,十九入于堂,天佑年致仕归山,良思十年,得道于水,故曰此书为《水经》,是以记之……”

    这段话是《水经》的开场白,也是吴少唯一看得明白的一段话,似乎是写《水经》的姜家那位高人的生平,但在这么简短的话里,也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只是“得道”两个字让吴少略有点兴趣。

    “孙大哥,我听说写《水经》的人是姜家一位先人,书便是他‘得道’后写的,大哥可知道什么叫做‘得道’?”

    孙公子一愣,随即笑了:“贤弟开什么玩笑?我如果知道如何‘得道’,还在这儿干什么?倘若我得道,一定随意指点,将那些石山统统化作金山、银山……”

    “我倒不是问你如何才能得道,我想知道的是——那个人真的‘得道’了?”吴少道。

    孙公子看了下四周,小声道:“贤弟小声点,在书院,可没有人对姜家先祖得道的事有所怀疑。”

    吴少也小声道:“我不是怀疑,只是真的不知道。”

    “看来贤弟尚未看过姜氏族谱,也没听说过那些传说了?”

    “确实没听说过。”

    “这件事我倒了知道一些,说起来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故事——一百年前,姜家有一位公子,此人天性风流,好逸恶劳,天天架笼提鸟,走马斗鸡玩女人,是出名的恶少……”

    “啊?”吴少禁不住叫了一声。

    “怎么了,贤弟?”孙公子奇怪道,

    “没什么,只是觉得这恶…少颇令人讨厌。”吴少支吾道,心中却想:原来这姜家也出了一个恶少!

    “呵呵,那姜公子当初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恶少,但后来的结局却大出人们意料,贤弟,如果你真没听说过的话,恐怕你想破脑袋也猜不出来结局。”孙公子继续道。

    姜家人一看这位公子如此不争气,便早早给他完婚,娶得是他的姨表妹,希望他婚后能够收敛自己。自从这位姜公子娶妻之后,有一段时间还是禀性不改,但说来也怪,没过多久,这位姜公子竟然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从此开始发奋读书。

    这位姜公子是有大毅力的人,致力于经学后便专心致志。传说他读书时足不出户,夜不暇寐,这样一来,几年时间便学得满腹经纶,十九岁时适逢大比之年,姜公子欣然应试。

    常人以为,那姜公子纵然才华横溢,才高八斗,但毕竟从学日短,能够得中便已不凡,更不期望会取得什么好名次。谁料几场考试下来那姜公子一飞冲天,连中三元。之后,这位姜公子入了翰林院,成为朝廷的一名编修——姜翰林的名谓就是由此得来的。

    按说进了翰林院,无论你多么有才,没有个三五年也不会有多大作为,皇上不可能以科考的三篇文章就会对某人委以重任。但说来也是机缘凑巧,那朝天子尤其喜爱年轻才俊,大约是殿试时姜公子给皇上留下了很好印象,因此在翰林院呆了没几天便受到皇上单独召见,一番对答下来,皇帝对姜公子的机智雄辩大为欣赏,破格封他做枢密副使——相当于今朝的右丞相一职。

    “贤弟恐怕不知道,这世上连中三元的人是有的,年纪轻轻身居高位的虽然凤毛麟角,但也听说过,但凭借三篇科教考文章就博得显赫官位的人,除了那位姜公子,这世上怕再也没有了。”孙公子赞叹道。

    “的确是了不起。”吴少赞同道。吴少自问也算聪明的人,但要让他像那位姜翰林一样读书,恐怕一辈子也不一定登堂入室,至于连中三元,想也别想。

    那个姜公子也许天生为读书而生的,一般人是无法相比的。但吴少并不关心这个,他更关心“得道”的事。

    孙公子继续道:“据说姜翰林做官并没有几天,边疆烽火连天而起,姜公子暗观天象,知道一场兵祸就在眼前,便连夜挂印辞官,归隐林下,在这七里潭建造了这所府第,称为姜园。姜翰林归隐林后,一心向道,足不出户,专心修行。他是聪明绝顶之人,不久便大彻大悟,得道成仙,因为他是从七里潭因水得道,人们又多称他为姜水仙。”

    “姜水仙?这名字倒是满特别的。这么说来,这翰林园是那位姜翰林是建的了?他做了那么大的官建这么一座园子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吴少自作聪明地插话道。

    “那也不是。自古以来官至王爷、太宰的官员多如牛毛,区区一个翰林又算得了什么?虽然这位姜翰林最后做了枢密副使,但他也只做了几天,影响甚至可以忽略,当年的姜家也就几所院落而已,至于形成现在姜园规模,还是姜翰林飞升仙去以后的事。贤弟你想,一个世俗的人就算官做得再大,他的影响又怎么能与仙人相比呢?姜园的大部分建筑,还是后来的人建的。一个人一生之中能够连中三元,还能够得道成仙,可谓是不世出的奇才,自然吸引了众多崇拜者。因此,姜翰林仙去不久,这里便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争着观看姜翰林的遗留之物,期望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和灵感。姜翰林得道后留下了诸多典籍,后来他的后辈又陆续搜集许多,便开了这座供人学习修道的姜园。因为那位姓姜的前辈既是翰林又是仙人,来学习的人也便分作两类,一类便是文人,一类便是修道者。至于建院门派,是指姜翰林仙去之时,最初出资相助修建姜氏道园的几十个武林门派,这便是姜园的来历。”

    吴少至此大约明白了,书阁六层上的翰林文稿大概就是姜翰林的遗留文章,怪不得众学员趋之若鹜,对于连中三元这样的成功,又有哪一位学子不引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