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围攻河东挺进关中
作者:尧天舜日   唐朝那些事最新章节     
    617年九月初七。
    隋将屈突通得到了下属禀报:
    “关中大盗孙华已投靠李渊,他是熟知河西本土地理的地头蛇。
    他引领李渊手下大将刘弘基、王长谐、陈演寿、张纶等西进先头部队已经西渡黄河。
    这是反贼李渊的军队第一次跨过黄河天险,如此迫近地威胁关中长安。”
    屈突通下属将领还禀报说:
    “李渊几万大军还在黄河东岸,在我们的北边不远的地方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
    已过河进入黄河西岸的只有李渊部下刘弘基、王长谐等率领的几千人。他们过河后现在的位置离我们隔着黄河仅五十里。”
    屈突通对部下郎将桑显和说:
    “我们大军不能动,我们大军一出动,河东郡军营防守空虚,李渊一定会率大军杀过来,占领我们的老窝。
    但是他们过河的这几千人是我们大隋的心腹大患,必须除掉。
    我派你今天晚上领三千人趁这夜色过蒲津桥, 到达河西岸,趁他们立足未稳,袭击消灭他们。”
    渡河前李渊对刘弘基 、王长谐早有嘱咐。过河的义军因此不敢粗心大意,他们做了应对隋兵过河袭击的准备。
    果然,到了下半夜时分。隋将桑显和领隋军精锐三千人,从蒲津桥上悄悄到了黄河西岸。
    王长谐部队此时已占领蒲津桥西头,他吩咐守桥头部队晚上临时撤离,放隋军进来。
    王长谐、刘弘基的部队就在桥头西侧不远的那片广阔平地上安扎营寨。
    桑显和领着隋兵悄悄摸进义军营寨,正要发起冲杀。有隋兵发现营帐是虚设的,军营内空无一人,急忙报知桑显和。
    桑显和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坏了坏了。赶紧对部队传令:
    “此地定有埋伏,赶紧撤回!迟出则危矣!且速出!且速出!”
    这时埋伏在营寨南侧那一大片高粱地里的王长谐部队和隐藏在营地西侧桑树林里的刘弘基部队一起杀将出来,喊杀声响彻夜空。
    为了分辨敌我,义军每十人就有一人举着火把。
    桑显和的他的兵士,只听见周围喊杀声震天响,只见得周围火把光影晃动,人影众多,似有一万人之众。隋兵知道是已经是中了埋伏,哪有心思积极应战,只想摸索着原路逃回桥东。
    义军从四面围住隋军砍杀刺打,像砍瓜切菜一般。
    桑显和一看顾不上同来的隋军大部队了,只领着他的最直属精兵四百人,不顾一切地扑向蒲津桥西头。企图从蒲津桥上立即逃回东岸。
    他们冲到桥头的附近一看,早有守桥义军小队在那里等待拦截隋兵,又是一场激烈地夺路厮杀。
    有的隋兵突破拦截,已经冲上蒲津桥,被义军兵士追上。
    他们在桥上搏杀更是惊心动魄。有的隋兵在打斗中失足跌下桥面,失声尖叫着掉进波浪滔滔的黄河里,夜色里看不清他是怎样被湍急的水流冲走的。
    桑显和仅率二三百人突破了桥头义军的围堵封锁,逃回了黄河东岸。
    为了抵挡义军追击,回到东岸的桑显和马上命令隋兵封锁了蒲津桥东侧桥头。
    虽然这次逃脱了隋将桑显和,王长谐、刘弘基的义军蒲津桥西伏击战依然算是获得了胜利。估计想偷袭义军反而自己吃了大亏的隋军再也不敢来了。
    这一天,义军过河先遣军的张纶部队也率一千人攻克了龙泉和文城。
    李渊得知过河先遣部队打了胜仗很高兴,知道他们站稳了脚跟。河西已无忧,他决定在河东开战。
    617年九月初十,李渊率数万大军在黄河东岸围攻河东郡。
    由于河东城池坚固,屈突通率部下几万人拼死守卫,搭云梯爬上城墙的少数义军兵士又被城墙上人多势众的隋军推落摔下跌到了城墙下面。
    李渊看义军损失太大,只好下令暂停攻城。河东城暂时没能攻打下来。
    被李渊任命为抚慰大使的任瑰开始各处奔走,劝说安抚河西各郡邑。
    任瑰这个人善于游说劝说,口才极好。
    他见了任何气场强大的人都不怯场,依然口吐莲花,能言善辩。他凭三寸之舌,能胜万人雄兵。
    他先后联络说服了冯翊太守萧造,华阴县令李孝常,礼泉县令王爽,京兆县令刘万年等隋朝官吏和一些地方农民起义军首领,他们纷纷派人前来归顺依附李渊的救国起义军。
    每天来归顺的地方农民起义军有时上千人。他们众口一词,像是提前商量好了一般,都是急切请求李渊早日攻占长安,占据关中。
    李渊难以下定决心,便召集手下将领 开会商议如何做出决策。
    裴寂说:“屈突通手中掌握三万隋军精锐部队,盘踞在坚固的河东城池里。
    如果我们放着他不去攻打,贸然入关,一旦长安那边 我们进攻也遇到困难,长时间攻不下来,我军退路又被屈突通在这边截住。
    到时候我们前面是长安的隋军,后面是河东城的隋军,他们东西呼应,前后夹击,我们有被他们消灭的可能。
    因此我主张先攻克河东城,吞掉这一大坨隋兵,然后再无后顾之忧地入关作战。
    长安是依靠居突通在这边给它撑着。如果屈突通完蛋了,那长安就没有依仗了,必然被我们攻克。”
    李世民从座位上站起说:
    “我反对长史裴大人看法。
    克敌制胜是在兵贵神速!应还趁我军士气旺盛,率领归顺的将士西取关中。
    长安的隋军一定想不到义军如此神速。他们有智谋来不及考虑周全,有勇气来不及排兵布阵。
    咱们像强劲的一股秋风一样去扫落秋叶,到时候长安唾手可得。
    如果长时间围攻河东郡,我们长期滞留在这边.长安那边就有时间完善城防,加固城墙,进行充分准备。
    那时我们才去攻打长安,肯定特别耗费时间和兵力。
    长时间打不下来,将士将离心离德,沮丧失望。我们的宏图大业就化为泡影。
    何况如今关中地区隋军将士纷纷起义造反,盼着我们前去,他们好归顺依靠我们。
    我们迟迟不到,他们也会心灰意冷。
    那时候,我们即使到了长安附近,则已经是四面八方都是我们的敌人了。到那时再懊悔也晚了。”
    李渊听了捻捻胡须说:
    “你俩说的都有道理,我决定兵分两路,留少数兵力继续攻打河东郡屈突通,主力部队几万人挥师西进。挺进关中,攻打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