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月照一孤舟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一)
    如果不看孟浩然的诗,可能你不会喜欢他。
    你会觉得,孟浩然为人做事抓不住重点,牢骚满腹,不合时宜,还一直很任性,难怪一生官运不济。照他的个性,最适合他的生活,就只能是隐居。
    真是糟蹋了开元盛世。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还和别人一起隐居在鹿门山。鹿门山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城东南15公里的东津镇境内,据县志载:“汉建武中帝与习郁俱梦见苏岭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
    隐居中,孟浩然两耳不闻外事,一心苦读诗书。弱冠之年后,孟浩然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各地,广交八方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年),因唐玄宗在洛阳,便前往洛阳求仕,三年一无所获。
    开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间,孟浩然在扬州一带游历,结识了同样在游历的诗仙李白。
    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孟浩然在长安作《长安早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结果,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孟浩然落第了。
    孟浩然力求一鸣惊人,应试前还先做了开拓工作,曾给当时的丞相张说写过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以求引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重点在后四句,他在委婉地求官:我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却无用武之地,只能看到你们施展身手大有作为,我白白地羡慕你们哟。前四句通过水墨画式的大笔渲染,将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使本篇成了一首着名的山水诗。
    张说学富五车,也十分爱惜人才,收到这首诗一瞅,就明白孟浩然的心思。要讲孟浩然的水平当进士是满够格的,无奈文曲星不眷顾。
    应进士举考试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他曾经在朝廷里的最高学府太学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都非常欣赏他。
    当时的盛况是这样的——
    唐,开元年间,帝都长安。
    一阵急促的秋雨过后,夜空澄澈,新月初升。
    太学里灯火通明,一场即景赋诗的联句赛诗会即将开始。
    来者都是雅擅文墨的朝廷官员,放眼望去,不乏诸多已诗坛赫赫有名之辈。
    比如,十九岁便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打动玉真公主、一举登科的太乐丞王维;
    神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致力扫除六朝绮靡诗风的中书舍人张九龄;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的老前辈、制举策论曾为天下第一的中书令张说;
    还有凭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争锋边塞一哥的校书郎王昌龄;
    ……
    其他到场的还有尚书侍郎裴胐、吏部员外郎卢僎、校书郎刘昚虚等。
    很快,条桌接龙,长卷铺就,好戏开场。
    吏部员外郎卢僎第一个拽步出席,拱手行礼:“鄙人斗胆开场,文辞浅陋,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语罢,行至案前,提笔落墨:“雨露将天泽,文章播国风。”
    接下来是校书郎刘昚虚:“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
    多轮过后,王昌龄登场赋诗:“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紧接着,老前辈张说出场了:“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要不说是前辈呢,借景抒情,高啊!
    张说题完,却不着急落座,而是转身望向与自己座次相邻的男子,微微点头,示意其登场一试。
    大家这才发现,该男子似非官场同僚,十分面生。
    与张说四目相对后,此人缓步出席,一袭白衫,身材颀长。
    众人观之,心中俱是一震:好个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之人!不知是何方雅士。
    此人并未走向案前长卷,而是径入庭院,驻足于一株粗大的梧桐树下。
    此时,天边正缀着几缕薄云,残留在树稍的雨水不断汇聚、下坠、滴落,断续敲打在梧桐叶上……
    片刻,男子淡然一笑,语音清旷:“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一联既出,举座震惊。
    良久,张九龄率先掷笔:“我大唐擅诗赋者众,然未见清幽冲淡至如此者,九龄甘拜下风!”
    说完,望向王维。
    王维凝眉良久,长叹一声:“清绝至此,维亦不复为继也!”
    王维语罢,起身奔向庭院,对男子拱手施礼:“敢问兄台高姓大名?幸然得识,相见恨晚也!”
    男子后退一步,抽身还礼:“承蒙阁下谬爱,在下襄阳布衣,孟浩然。”
    王维和孟浩然的友谊从此开始,直至两人均以田园诗名声大振,人称“王孟”。
    纵观唐朝历史,科举落榜生的名单里,总是有一众后世大名鼎鼎的诗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孟浩然,他是一位临场发挥极差的考生:笔试和面试都考砸。
    面试,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叫“干谒”。这是唐朝的一种风气,文人可以向有影响力的大人物送上作品,接受他们的问询和考察,博取好感。
    曾经有过干谒很成功的诗人,比如李贺接受韩愈的面试,读了其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声色壮丽叫韩愈拍手称好,收了李贺做学生。
    但是孟浩然就是反例了。他的机遇非常好,遇到的面试官是当朝一把手——唐玄宗,但是孟浩然同学给皇帝读了一首牢骚诗。
    真是要了亲命了。
    《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
    多次落第后的孟浩然郁郁寡欢,此时王维正在宫中太乐署任职,于是便邀请他入宫作客,以尽地主之谊,也帮他散散心。
    虽然这里是皇宫禁地,外人不得随意入内,但王维在宫中认识人很广泛,经常结识皇亲贵族,高官公卿,带个人进去还是没有问题的。
    两人正在饮酒作诗,不亦乐乎。突然听见外面一声喊,“皇上御驾到——”,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少来太乐署的皇帝,今天破天荒地进来了。王维吓得直哆嗦,匆忙之间,让孟浩然躲进了床底。
    唐玄宗进来后,自然看到成双的酒杯在桌子,也见到了王维的慌张神情。跪在地下的王维见瞒不住了,更不敢欺君罔上,赶忙禀报实情。
    唐玄宗却很高兴:“我听说过这个人很有才学,却没见过,怕什么呀?还要躲藏起来!”接着吆喝孟浩然赶快出来。
    唐玄宗询问孟浩然的诗作,不知道什么原因,也可能是紧张过度了吧,孟浩然脑瓜好像霎时短了路,施礼后张嘴就背诵:
    北阙休上书,南才归蔽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号称“梨园祖师”的唐玄宗,琴棋诗书画却样样精通,听了那句“不才明主弃”龙颜就不悦了,愠声说道:“你从没求我做官,我也不曾抛弃你,为何打胡乱说?”说完,拂袖而去。皇上的话,从来都是一言九鼎的,这几句话,就判定了孟浩然的仕途。
    事后王维哭笑不得,孟兄为啥不背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面既有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也有你发挥聪明才智报效国家的愿望,皇上横听竖听都会满意的,偏偏去背一首牢骚诗!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你自断了仕路也!
    看到这段传说,你就明白了孟浩然抓不住重点得有多致命。
    更要命的是,孟浩然还死不悔改。
    一次,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
    后来,张九龄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把孟浩然征聘在幕府中,结果后来幕府撤销了,孟浩然只好离开。
    还有一个例子,开元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养病,本来快好了,正好好友王昌龄来访。孟浩然设宴款待,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查头鳊,肉嫩味鲜。一高兴,任性的孟浩然把郎中不能吃鱼鲜的嘱咐丢到了九霄云外,这道菜一上桌,就大吃特吃起来。两人桌上觥筹交错,海吃胡喝,相谈甚欢。
    刚过几天,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时,孟浩然的痈疽复发了,就此永远闭上了眼睛,时年52岁。真的是“不听郎中言,顷刻死眼前”。有句古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想必王昌龄对孟浩然的死一定愧疚了一辈子!
    孟浩然的任性,坑了自己也坑了队友。
    所以,“月照一孤舟”的生活状态,可能才更适合作为诗人的孟浩然。
    (二)
    从孟浩然几篇代表性诗作中,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经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之少。”
    《春晓》是孟浩然的诗作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这可能是许多儿童在唐诗启蒙中最先接触到的一首经典之作。
    孟浩然少年时期正是武后执政的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孟浩然并不认同武周皇帝抢夺李唐王朝皇位的做法。孟浩然十六岁时,武后走下神坛,李显即位,匡复李唐王朝,这让孟浩然感到欢欣鼓舞。
    中宗李显即位后,宰相张柬之受到武三思的排挤,被贬为襄州刺史。这一年,孟浩然去襄阳参加科举考试,孟浩然初露头角,就取得了全县高考状元,张柬之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宴请了他。没多久,张柬之又接到了流放岭南的诏书。一顿舟车劳顿后,八十多岁的张柬之,病死在流放途中。张柬之的死,都对孟浩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最后决定放弃襄州府试,再次隐居鹿门山。
    在孟浩然所居住的鹿门山涧南园中有一片桃林,林中有一间专为在桃子成熟的时季看护桃子而建的草庐。桃花绽放的春天,青年孟浩然常常独自一人到草庐中温书研习。
    春夜里的草庐中,孟浩然就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读到疲倦时,他才熄了油灯,裹紧被子进入梦乡。梦里仿佛听到风雨忽至,草庐外的声响让他睡不踏实,直到天色大亮才醒来。在要不要起床的迟疑之中,他忽然想起昨夜风雨交加,桃园里的桃花不知会掉落多少,起身推开窗子,他看到春雨过后桃园里花落满地,听到树上的啾啾鸟鸣,于是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经典唐诗《春晓》。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二十岁之前,孟浩然认为隐逸是实现仕途通达的最佳方法,所以他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乡读书。这种思想在孟浩然父亲去世之后,发生了转变。恰逢这时孟浩然遇到了他极为崇敬的丞相张说。
    开元五年(717)七月,孟浩然带着张说好友的推荐信来到岳阳拜会张说。张说看到好友的来信之后,对孟浩然热情款待。孟浩然淡雅朴实的文风与张说所提倡的据实写意的写作方法非常契合,这让张说对孟浩然十分看重。孟浩然对这位当时的文坛巨匠的崇敬之情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于是孟浩然写了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送给张说,表达自己进取之心。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当时张说所处的位置并不能为孟浩然的仕途打开大门,孟浩然这次的求职之路也没有获得实质上的进展。在岳阳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孟浩然又回到了家乡襄阳。
    随后,孟浩然经历了漫游边塞、洛阳以及江南等地。孟浩然和诗仙李白的交集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开帷幕。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诗仙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第二年春,李白游历到襄阳,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由此,李白成为孟浩然的“迷弟”。1+1>2,由此,李白和孟浩然也互相成就了对方的诗名。
    随后,正值不惑之年孟浩然在家乡准备开元十七年(729)春天的科举考试。《岁暮归南山》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所做,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孟浩然的科考之路又未获得成功: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旧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秋去冬来,孟浩然依旧在长安城里寻找入仕的机会,日夜煎熬让他身心俱疲。寒冷的冬天里他病倒在客栈,友人听说孟浩然生病的消息都赶来看望他,时间久了来探望的人就少了。孟浩然心中凄凉,心灰意冷,打算回到襄阳去。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他写下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经过一路颠簸,孟浩然回到故乡襄阳。没过多久,他就想再度前往江南一带漫游。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经常相聚的地方,伴着清风与明明,这两位志趣相投的诗人也许会在那里一边喝点小酒,一边吟诗作赋,畅谈理想。真是逍遥自在,乐在其中啊!
    在孟浩然要离开的时候,李白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个“孤”字不单单指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而是写出了李白那时的心情,有些许失落,也有些许不舍。
    当小船消失在茫茫碧空尽头时,他才注意到滚滚江水向天边流去。他是站了好久吧,看不到小船了,也没有离去,还凝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他似乎要把自己的情意托付于江水,陪伴着孟浩然远行。
    李白豪放洒脱,在孟浩然离开的时候,他没有潇洒的转身离去,而是站了好久,感伤了好久。虽然诗中没有任何关于友谊的字眼,但他对孟浩然真挚的情谊却流淌于字里行间。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孟浩然已届暮年。
    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赠孟浩然》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就很明显了。“吾爱孟夫子”,开篇就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爱。
    为什么这么敬重孟浩然呢?诗中句句都说明了原因。
    首先是总体概括,“风流天下闻”,说孟浩然风流倜傥,品格高尚,名满天下。
    接着下两联就是分述,“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少年时就不爱功名利禄,白首时又归隐居松林。这是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赞扬,“卧松云”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云淡风清,悠然自得,高洁儒雅的老者形象。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怪不得他们两个是至交好友,原来孟浩然也爱酒,而且经常喝醉。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在李白的眼里,孟浩然连喝醉都是极高雅的。他不事君王,却沉醉于花草,又一位高洁的隐士!
    最后一联直接抒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你崇高的品格就像一座高山,怎么能轻易仰望呢?“我”只能向你作揖,崇仰你的高风亮节。
    这首诗满满的都是李白对孟浩然的钦佩之情,有孟浩然这样一位朋友,李白必是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