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章个人对苏德战争,双方技术问题认为。
作者:脑洞大的人   末世我是指挥官最新章节     
    本章和主线故事完全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很早就计划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很多只要关于二战介绍的视频,评论下方总是会有无脑吹德或吹苏的。
    并且将近有一半人无视技术问题,而是站在政—治角度思考,只要称赞德军军事胜利的就是nc小鬼,只要只认苏军军事错误的,就是叛徒这些事。
    其实在1941年~1945年,苏德双方在装甲战上都犯了许多战术和战役上的错误。
    德国人犯下挑起战争,却没有为赢得战争做好准备的战略错误,并且苏军从1941年~1942年的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德军从胜利中学到的更多。
    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德国人都已在用苏联人的数量优势,来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好像双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公平的一样。
    然而,苏军坦克数量的优势正是因为其坦克设计简单,易于操作,维修方便,可以开行很长的距离,而不出太大的故障。
    苏联坦克的实用性,是建立在战前工业决策的基础上,这一决策的着眼点就是要打一场持久战。
    说一句让精德破防但很现实的话,无论在战前还是在战时,苏联对坦克研究生产和改进和监管,都比德国更为专业。
    德国直到斯塔林格勒战役后,才委命古德里安这样的坦克专家负责装甲师的恢复。
    而苏联装甲车辆总局局长雅科夫.n.费多连科中将,在整个战争期间都管理着苏联的坦克制造计划。
    古德里安提出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建议都被否决了——包括豹式坦克过早投入使用,攻击库尔斯克的决定以及建立装甲预备队的重要性。
    而费多连科在重建苏联坦克集团军和确保生产超过损失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确保生产超过损失。
    德国还喜欢少量生产一些如费迪南坦克歼击车那样的实验品,生产数量较少且难以保养,而苏联人则只严格的生产成熟型号,任何实验性型武器,没有到达指标,绝对不生产。
    当然,德国坦克设计者犯的最明显的错误就是依赖汽油发动机,而不是像苏联那样花精力研究高扭矩柴油发动机。
    像豹式和虎王这样的油老虎,消耗的燃油量是早期型号的2到4倍,而德国此时正面临燃油短缺的问题。
    阿道夫曾认为柴油发动机是首选的解决方法,却被技术官僚劝阻,他们认为研究过程需要太长时间,战争在研究成功之前就会结束。
    除了错误的依赖效率低下的汽油发动机,德国人还痴迷于在坦克和坦克歼击车上安放越来越大的火炮。
    但问题在于45吨以上的装甲车辆很难过河,因为德制浮桥并没有为重型坦克特别设计,而回收车在战场上回收它们也越来越成问题。
    到1943年,德国重型坦克连小片河流湿地都难以逾越,对库尔斯克和科尔松救援等一系列行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德国此时需要的是一种优秀的30~35吨的重量坦克,安装柴油发动机和75毫米长身管火炮,没错,就是需要4号坦克g型h型,虽然它们是汽油发动机。
    但装甲师得到的坦克,却越来越不能满足机动作战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德国人非常喜欢一些设计,比如交错排列的负重轮,这些在战后坦克设计中都被抛弃了。
    另一个让德国付出沉重代价的错误是,将太多的资源用于建设武装党—卫军和空军装甲师。
    这些都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军事,1943年末,希—姆莱装备了越来越多的党—卫军部队,其中许多质量令人怀疑。
    古德里安未能阻止这种资源的转移,因此大部分陆军装甲师都得不到补充,直到1944年末沦为二流部队,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步兵,空军和炮兵的支援减少,引以为傲的诸兵种合成作战进一步遭到削弱。
    在整个战争中,苏联领导人对坦克的设计和生产一直持谨慎态度,1943年底,苏军已经有6个坦克集团军(约占全部坦克的30%)。
    并出现了像瓦图克、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和科涅夫,那样懂得运用装甲矛头来夺取战役胜利的经验丰富指挥员。
    然而,苏军不可能仅凭数量上的优势就击溃德国集团军群,这种做法在1941年~1942年屡遭失败。
    相反,苏军学会了集结大量火炮来形成突破,并在机动和反机动方面运用工兵。
    到库尔斯克战役时,苏军意识到,以隐蔽好的反坦克火力覆盖和大片雷区,是对付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最佳方案。
    然而,德国人从未真正提高他们的扫雷技能,苏军能够迅速补充消耗殆尽的坦克集团军,在很远的距离外就重新部署,而不被敌军发现,这对于苏军战胜德国装甲师来说起极大作用。
    苏联专家擅长运用欺敌谋略,让苏军一次又一次获得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德国指挥官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对手正在不断进步。
    苏联在战斗方面有个巨大缺陷,那就是没有投入精力研究如德国sdkfz251装甲运兵车,和更好的侦查车辆以及自行高炮,这些都是严重的技术错误,让他们在战斗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成了很多没必要的伤亡。
    但租借法案提供援助的美制装甲半履带车和侦察车,在战争的最后2年弥补了这一缺陷。
    苏军可以不依靠在租借法案的情况下,打过德国装甲部队吗?
    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原因有很多,虽然租借法案提供的坦克质量较差,但卡车,半履带装甲车和其他支援车辆并非如此。
    没有这些车辆,苏军进行大纵深作战的能力就会严重下降,另一个因素是,铝、机床和其他关键原材料的供应。
    这些资源帮助苏联在丢失大片领土和资源的情况下,还能迅速扩大坦克的产量,如果没有这一项援助,苏联的坦克产量可能会减少1\/3。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同盟国援助的粮食罐头巨大,大大改善苏军的伙食和后方工人的食物,人就算再努力工作,也需要食物补充的时刻。
    如果没有盟国的租借法案,苏军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机动性和数量,来实施1944年和1945年秋风扫落叶般的进攻。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和德军相比,苏军的装甲战术都是因为其坦克手缺乏训练而大打折扣。
    1945年,除一些近卫坦克部队接受特别的射击培训,但在大多数时候,苏军坦克手都是缺乏足够的炮术训练。
    无线电台有限,导致通讯不畅的情况下投入战斗,这些缺陷原本可以减轻德国坦克占有的巨大优势,可以解释许多一边倒的杀伤比。
    如果在复杂地形进行遭遇战,苏军坦克就是瞎子,而德国坦克可以相互协同作战,苏军坦克旅经常被逐个击毁是正常事。
    然而约瑟夫和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同僚为改进军事训练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是走向专业化和精英主义的一步,是威胁乌托邦和党—的权威。
    约瑟夫可以为胜利接受沉重的代价,只有对能否完成任务产生影响时,他才会关心损失。
    尽管如此,到1945年时,苏军已经建成一支富有经验的坦克部队,能够完成了被赋予一切的任务,甚至可以说,超过了鼎盛时期的德国装甲师。
    如果苏军也像德国那样在战前就实行专业化和机动化训练,苏联可能大概率会减少1000万的伤亡。
    而德国如果像苏联那样,坦克生产研究严谨,做到月产所有坦克加起来1000,主要生产成熟型号,建立装甲预备队,并研究柴油发动机用于弥补燃料问题。
    做到立即补充前线装甲师并不断投入有生力量,而不是浪费资源去建设只有政—治意义的武装党—卫军。
    不空想的制造所谓的超级坦克,高度利用占领区资源,战争时间将会被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