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敏感的问题
作者:梨大工   穿越三国,从七擒孟获开始最新章节     
    雍州刺史府。
    今天,这里的气氛明显不同于以往,往日,刺史府作为诸葛亮的办公所在,虽说忙碌,却明显有秩序。
    虽说表面上还是和往常差不多,但战场上仗打的多了,高凡明显能感到一阵肃杀的气氛,尤其是句扶亲自带着白毦兵在刺史府门口站岗,一脸严肃的表情,高凡不禁往那个方向想。
    高凡冲进相府后,句扶先是伸手拦住了他 没有说什么,只是叫来士兵卸下了他身上所有的武器,铠甲,然后由人带入了刺史府深处的小院中。
    “常平,你总算来了,你来了,许多事情就能开始交待了。”诸葛亮躺在床上,发出虚弱的声音。
    “丞相,您?”高凡看着诸葛亮的样子,顿时一惊。
    因为,他作为后世来的人,知道一件事。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
    而在这个世界,诸葛亮挺到了公元235年。
    诸葛亮人可以多挺一年,可是,繁杂的事务压到了他的头上,高凡也知道这个时期的几个名医。
    可是战事频繁,他每次指挥几万人的战事,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操心这些事情。
    其实诸葛亮的病,很大程度上是过度操劳所导致,毕竟一个人既当丞相,又当了半个皇帝,说实话,虽说刘禅不添乱,但高凡还是有些怨恨的。
    毕竟如果刘禅是个英主,恐怕益州那边根本不存在什么后方捣乱的人,诸葛亮也不用操心后勤粮草转运,他只负责往前冲就行。
    说白了,诸葛亮就是被这么多事拖垮了,当高凡想起他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正处于健康时期的那个富有气质的一米八大汉,和现在他看到的这个佝偻着背坐在床上的老人时,顿时两行热泪流了下来。
    “丞相,您!”高凡又说了这么一句。
    诸葛亮无力的摆了摆手,示意高凡到自己跟前来,强撑着打起来些精神。
    “我估摸着,我这身子最多也就一年多的光景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是下世的前兆。”诸葛亮语气平淡的说着,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这位老人早已经看淡了死亡。
    “你认为,我死之后,谁可继任我的位置?”高凡其实想到过这一天,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这个问题,显然是个送命题,他这下彻底明白为什么要把他安顿为京兆尹,让姜维担任扶风太守了,正是因为他们两个是诸葛亮所信任的人,才让他们待在身边。
    也就是说,诸葛亮早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了。
    不过高凡倒也听过,据说人在面对死亡时,往往都会有些预感,尤其是诸葛亮这种顶级智慧的人,恐怕对自己的身体也有个大概的估计。
    “末将以为,蒋琬蒋公琰可以继任。”高凡唯一的一个优势便是是历史的后来人,一些标准答案,说答还是答得上来的。
    “为何你不举荐你岳父李正方呢?”诸葛亮问了一句很敏感的话。
    “丞相,如果您这么问,这些话只能你我之间说。”高凡行了一礼,对诸葛亮说道。
    诸葛亮又挥了挥手,让其他人退下。
    “丞相,李严虽说有才干,但在人际交往上比较狭隘,如果他掌权,朝廷万一进入内斗,兴复汉室的大业功亏一篑啊。”高凡犹犹豫豫的说了实话。
    也就是给诸葛亮,高凡才敢交这个实底,不然给别人,这话说出去自己这人也就没办法继续和人家李严见面了。
    “行了,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诸葛亮问起了高凡。
    “属下以为,丞相如果真有考虑,可以提前定下一些框架政策,为后人打个基础。”
    “我也有此意,今日叫你来正是此事。你点子多,说一说你的看法。”
    “属下以为,丞相现在一人操持国事,过于劳累,日后继任者若无法如丞相一般,恐怕国事许多就要荒废。
    在日后朝廷可设三省六部,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别执行政策起草,审阅,和监督执行,在三省之下设六部,分为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各管官吏,财政户口,外交教育,修建,刑罚,军事。
    其次属下以为可以改革官吏制度,改官员为十一级,分为小吏,正副县官,正副郡官,正副州官,正副国官。而小吏再分四级,作为待遇标准。如此一来可以简化各级官员。
    属下还以为可以在农田实行摊丁入亩,地多者多交税,地少者少交税,无地者不交税。”
    高凡和诸葛亮聊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面,高凡把自己在后世所看到的优秀经验全给诸葛亮讲了一遍。以至于,诸葛亮听得来了精神,一时间不顾病体想要亲自写下来。
    最后则是由高凡代笔写了下来,这其中,包括了三省六部,十一级官员制,摊丁入亩,以工代赈等各种各样的建议。
    而诸葛亮和高凡谈了将近半天后,才让高凡出了门,看着高凡写下的东西,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让姜伯约进来吧。”诸葛亮给手下安顿了下去,叫在门口已经等了很久的姜维进来。
    姜维知道诸葛亮得病的消息时,则是在扶风募兵,毕竟战争结束,汉军伤亡巨大,兵力上要有所补充。
    结果得到消息后,就马不停蹄的往长安城赶,赶到后却听门口的句扶说高凡在和丞相聊,姜维硬生生等了一个半时辰,才终于进去。
    姜维心急,一时间竟然忘了和出门的高凡打个招呼,高凡也是没注意,门口的句扶看着两人着急的连礼节都忘了,倒是觉得这两个年轻人忠心可见。
    诸葛亮问姜维,则是同样的问题。
    而姜维的回答则有些不同了,对于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姜维的说法则是让蒋琬,费祎二人协理政务,然后军务的话后勤由蒋,费二人支援,前沿作战则是由现行的将领体系负责。
    不过到了后续政策的方面,姜维提出来的就比如高凡多了,这是姜维的时代局限性,毕竟他不是穿越者。
    不过姜维对于关中,荆北的防务,军中后来的建设,以及部分地区的屯田,西北地区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听着也是十分满意,于是他拿出了高凡所写的东西。
    “这高常平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政见,他毕竟长年在战场上啊。”姜维也是不可思议。
    “是啊,我也好奇,不过,这些方略中有不少确实切实可行。”诸葛亮如此说。
    “可行归可行,只怕一时半会无法实行啊。”姜维指出了现实的问题。
    “所以啊,我得做好我最后该做的事情啊。”诸葛亮对着姜维说。
    在姜维出门时,两眼已经哭的通红,对于诸葛亮,姜维的感情更深,毕竟自己就是他一手提上来的。
    他在天水当郡中郎将时,谁又能想到会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