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周礼在鲁,郁郁乎文哉。
作者:阑风伏雨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最新章节     
    儒道修心,圣德参天地

    等一行人离开邹城到达曲阜后已经天黑了,夏先衍看着有些疲惫的众人,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睡一觉了,于是当晚就在曲阜休整一夜。

    第二天先去了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 249 年),鲁亡于楚,历时 900 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城址略呈扁方形,面积约 10.45 平方公里,城墙周长约

    米,至今地面仍残存有城垣 4000 余米和一些地台。分外城和内城 2 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内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

    包括周代至汉代的城垣与城壕、城门遗址、大型建筑基址、道路与排水系统遗迹、手工业作坊址、居住址、墓地等。出土上千件重要器物,如鲁国大玉璧等。

    城市布局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有关城市形制规定所建,体现了礼制秩序,是研究华夏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实例。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鲁国故城所在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鲁国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特殊地位,其文化传统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周代重要的都城遗址,曲阜鲁国故城见证了华夏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曲阜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 478 年),最初是为了追慕悼念孔子,将其生前所穿衣物、乘过的车、用过的琴等遗物收集于其生前故居内纪念。

    东侧的孔府于明洪武十年(1377 年)始建,是孔子世袭衍圣公后代居住的府第。

    孔庙布局,占地 327 亩,前后九进院落,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以南北中轴线为主,中路从金声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穿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等,直至圣迹殿,是孔庙主体。东路和西路则分别设有诗礼堂、鲁壁等建筑。

    孔庙主要建筑:

    棂星门:象征尊孔如同尊天,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 12 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

    奎文阁:又名藏书楼,高 23.35 米,阔 30.1 米,深 17.62 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是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书籍、墨迹的楼阁。

    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高 24.8 米,阔 45.78 米,深 24.89 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庙内现存历代碑刻 2000 多块,上起两汉,下迄民国,真草隶篆,诸体俱备,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还有大量的汉画像石、石人、石兽等文物。

    府内保存有众多明清时期的文物,如圣旨、牌匾、书画、家具等,展示了孔氏家族的荣耀和文化传承。

    曲阜孔庙及孔府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研究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始建年代不详,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刘邦东巡经过鲁地,祭拜孔子时,曾用少牢祭祀颜子祠。

    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 72 年),汉明帝东巡途中到达鲁地,特地前往祭祀了颜子 。

    元代泰定三年(1326 年)八月,颜庙迁至陋巷故址进行新建工程 。

    元代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颜子被封为兖国复圣公,颜庙因此又称为复圣庙,成为历代祭祀颜子的主要场所。

    颜庙现存规模为南北五进院落,全庙共有元、明、清建筑殿、堂、亭、库、门、坊等 24 座,159 间。

    复圣门里有陋巷井,外围有八角露天方亭,井北有明代树立的 “陋巷井” 石碑,是为纪念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 的俭朴品德而立。

    庙内现存金、元、明、清碑刻 53 幢 ,其中有两块是元朝所立的 “大元敕赐先师充国复圣公新庙碑” 和 “大元加封颜子父母制词碑”,均用古蒙古文与汉文对照刻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和好学精神着称于世,颜庙作为祭祀颜回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复圣殿是颜庙的正殿,供奉着颜回的塑像,始建于元朝,后经明代重修,殿前的石柱雕刻精美。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

    孔子逝世后,其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当时还是 “墓而不坟”,即没有高土隆起。随着后世帝王对孔子的尊崇,孔林的规模不断扩大。

    自秦汉时期开始,陆续有孔氏后裔及官府对孔林进行修葺和扩建。汉代时,鲁相韩敕以官方名义对孔子墓进行了修治,并在墓前建造了神门等建筑。此后,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尤其是明清时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宏大规模。

    孔林内保存了大量的碑刻墓志,总数达 4000 余块,这些碑刻涵盖了从汉代到民国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