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大唐开元年间,荆州。
中秋的夜晚,是美好的夜晚。沧海之上,明月初生,月华如练,露水晶莹。
荆州城内,千家万户团聚在一起,煮酒赏月,共享天伦。
唯有一个外来人,此刻正独自难眠。看到从窗口倾泻而入的月光,他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再也毫无睡意。
他干脆吹熄灯烛,披衣出户。徘徊的月亮,早已高悬于深蓝色的夜幕。
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化作那首流传千古、每当中秋佳节就被读诵的《望月怀远》。
他是谁?谁能想到,他就是曾经的开元盛世一代名相张九龄。
此时,张九龄已经64岁了。中秋之夜,他站在荆州长史府院内,月光像给他的长衫覆上一层清霜。
这位开元盛世最后的名相,一开口,便是千古名句。这一句,与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月可以慰籍心灵,在佳节之际,往往寄托着思念。而思念却往往是痛苦的。
张九龄的痛苦根源,在于他的刚直不阿。这也是他在宰相任上被贬为荆州长史的重要因素。
张九龄当宰相的时候,尽心尽力辅佐唐玄宗,以正直着称。然而,有两件事使玄宗对张九龄不能容忍,再加上李林甫的挑拨,玄宗最终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并贬出朝廷。
这就是牛仙客事件和严挺之事件。
牛仙客担任河西节度使时,政绩显着。玄宗很赏识,想给牛仙客加官为尚书。张九龄不同意,他说:“尚书是古代负责向皇帝提建议的大臣,牛仙客出身河湟小吏,一下子提拔为朝廷要职,会影响朝廷的声誉。”玄宗又问:“只给牛仙客加个爵位可以吗?”张九龄仍然反对,说:“爵位是对立功者的鼓励,作为边将使仓库充实,器械修整,都是分内事,不算立功。如果陛下认为他工作勤劳,可以赏赐金帛,而分封土地,赐给爵位,极不合适。”玄宗心里十分不舒服。李林甫跟玄宗说:“牛仙客有宰相之才,给他个尚书称号有何不可!张九龄所说全是书生之见。”玄宗觉得李林甫说得对。
第二天,玄宗又提起封牛仙客爵位,张九龄仍然极力反对。玄宗说:“你嫌牛仙客出身寒微,你的门第也不高啊!”张九龄说:“我家在岭南,出身低贱。但是我出入朝廷,职掌诰命已经多年。牛仙客出身边境小吏,大字不识,如果一下子提拔为高官,众人会轻视朝廷。”李林甫又跟玄宗说:“只要有才能见识,要什么学问才华!天子用人,什么样的人不能用!”有了李林甫的赞同,玄宗不顾张九龄的反对,赐给牛仙客陇西县公的爵位。
张九龄深知严挺之的才华和为人,想举荐严挺之为宰相,曾经告诉严挺之,跟李林甫搞好关系。但严挺之为人清高任性,从不到李林甫门上去。这些都使李林甫怀恨在心。
严挺之前妻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犯了贪污罪,朝廷交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会审。严挺之看在前妻的情分上,为王元琰托人说情,希望能宽大处理。李林甫抓住了把柄,让手下的人告发此事。
玄宗觉得既然严挺之为王元琰说情是事实,那么张九龄明显是袒护严挺之。考虑到张九龄、裴耀卿和严挺之常常互相声援,认定他们结成了朋党。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玄宗罢免了裴耀卿和张九龄的宰相职位。
张九龄曾推荐周子谅任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后,周子谅弹劾牛仙客不胜任宰相,但理由荒唐。玄宗亲自审问,把他流放。张九龄也因用人不当而受到牵连。于是,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朝赵翼这句话,真的很适合张九龄。
从都城长安宰相高位,被贬到荆州做地方官,张九龄却写下了多首流传后世的诗作。
清朝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后世流传甚广,开篇的五言诗便是唐张九龄的《感遇二首》。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经常登临荆州城楼,尤其是荆州南门城楼,眺望长江、抒发情思,对话先贤、怀古伤今,写下不少此类题材的诗。
张九龄是诗人,自幼聪慧过人,才智超绝,能文善诗。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
张九龄又是贤相,举止不凡,风度翩然。就连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还是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其磊落襟怀,亦因此,张九龄一直被后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更是一位有胆识和远见的政治家。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不被玄宗采纳。后安史乱起,玄宗逃亡路上,忆起张九龄平生之言,悔不当初。更因此,唐玄宗不仅失了江山,还失去了他宠爱的杨贵妃,留下绵绵离恨,无绝期。
张九龄就是这样一位耿直温雅、风骨铮铮的名相,其诗亦如其人,坦荡豪气,不趋炎附势,不媚世厌俗,情辞委婉,朴素遒劲。他清淡诗情,质朴语言,深远的寄寓,一扫六朝绮靡诗风,意义非凡。
荆州城楼上徘徊的明月,见证了这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的徘徊,也见证了他的坚守。
(二)
生于盛世,是幸运的。
贤相之于盛世,则是盛世的幸运。
张九龄作为一位政治家,对开元盛世的贡献不小。
在封建社会,皇帝和宰相是分权而立的。皇帝是最高立法机关、最高司法机关,宰相则是最高行政机关。
宰相从黄帝时期开始,到了唐朝已经经历了很多年,宰相制度与秦汉时期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唐朝的宰相制度是群策制。
唐朝时宰相众多,他们相互监督,相互协作,更有利于整个朝廷的和谐以及政治的平稳,同时也打击了官员独裁一官独大的现象。
在唐朝宰相众多,其中比较着名的有房玄龄、魏征、狄仁杰、张九龄等,虽然可能也有一些像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人,但是贤能之人的数量明显超过奸臣,这就使得贤能之人能够为大唐盛世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登进士第。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授秘书省校书郎。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应试道侔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随后,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
宦海浮沉几次后,张九龄终于达到了为官的最高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舞台大了,作为也大了。开元盛世,张九龄也有其功。
唐朝处在全盛时期,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三)
此时,在远离长安的荆州,张九龄《望月怀远》之后,暂时忘了自身的悲凉,投身荆州政事之中。
张九龄贬荆州时虽已年近花甲,身处逆境,但他胸怀宽广,并不消沉,他是真正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他在荆州仍然与其风度端凝,孜孜不倦地作风处理政事,报效国家。张九龄在荆州体贴民情,关心民间疾苦,注重文化教育,受到荆州百姓的赞誉。
当时,曾有一段时期,荆州的学子仕途不畅,百姓怨言官府重视教育不够,于是,张九龄上任后提出了重视府学教育,还倾听民间百姓的请求,新开辟了荆州城南门(今曲江楼)使熏风南来。南门一开,荆州学风大振,仕途畅通,科举连年及第。
张九龄在荆州为官时,还知人善任,选拔发现人才,破格用人,留下千古美名。他选用孟浩然、李泌等就是其中一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唐朝又一位大诗人孟浩然着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传于后世千年之久的诗,是张九龄还在宰相之位时,孟浩然为了被朝廷任用而写给他的干谒诗,相当于现在的求职信。求职信写成这样,真是才情外露。
收到这首诗之后,张九龄看到了孟浩然的才华,但还没来得及举荐,就被贬为荆州刺史。
到了荆州之后,张九龄请孟浩然到他的幕府,担任一个段时间的幕僚,后来,孟浩然辞职回家,终身未仕,作为着名诗人,人们称他为“孟山人”、“孟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