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一)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四杰身后约80年,对于“四杰”的历史贡献,诗圣杜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诗中这样说。
    “初唐四杰”有极度的相似性,神童出身,悲剧结尾,官职式微,名气流传。也正是这样带着传奇色彩又分外真实的他们,一改齐梁宫体诗的弊病,将视线无限拓展,从宫廷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亭台楼阁移至江山大漠。此先华而不实的骈文在他们笔下荣获了新生,诗文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再局限于情爱纷扰,而是真正将眼界放宽,用豪迈凄凉的笔法,书写尽了他们郁郁不得志、多愁多病身的一生。
    “四杰”的诗歌,可谓以书生意气来激扬文字,充溢着疏朗奋发的骨鲠之气,真正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了,昭示着唐诗时代的来临。
    若说盛唐风骨,恐怕无人会否认他们四人的功绩。正是初唐的这场改革,为盛唐气象,增添了一笔慷慨与壮志情怀。
    谁又能想到,这初唐四杰,命都不太好。
    大约公元676年的夏季,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交趾探望父亲后,乘船再次经南海北部湾防城海域时,因正值夏季,风急浪高,渔船颠簸,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为什么会到如此之远去探望乃父呢?细究,有其今日之果,必有前时之因。
    王勃大约生于650年,字子安,初唐的文学大家。出生于古绛州龙门,出身在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宦之家。
    王勃在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可谓是博学多才的“神童”。
    据史书记载,王勃六岁时就会作诗文,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九岁,王勃就开始读泰斗级人物颜师古注的《汉书》,同时撰写《指瑕》十卷,并能指出颜师古的着作错误之处。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了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他又跟随当时的名医曹元,在长安学习《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皆有所知晓。
    663年,年仅十四岁的王勃,学有所成后从长安回到了家乡。入仕为官是他的最终理想,但因年岁还小,未到朝廷开科取仕的年龄。
    于是,王勃便用上书地方官的做法去叩仕途之门,于是写了《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入仕,但最终石沉大海。
    664年秋,十五岁的王勃等来了再次上书的机会。当时,正直京城高官刘祥道来地方视察,王勃上书直陈政见,表明自己积极致仕的决心。
    这次上书的结果是,得到刘祥道的大加赞赏,称“汝乃神童也!”
    665年,王勃再次上书,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更加充分地表达其致仕的理想。
    666年,十七岁的王勃又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如此几番多次上书,给王勃也积攒了不少人气。
    终于,王勃得到了应幽素科试的机会,一路过关斩将,及第后被授朝散郎,成为了当时朝廷上最年少的命官。
    至此之后,王勃的才气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
    接着,王勃撰写了词美义壮的《乾元殿颂》,唐高宗见到此颂词后大为赞赏,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真乃神童也!”王勃由此进一步的奠定了四杰之首的地位。
    王勃在被授予朝散郎和得到高宗的赞赏后,仕途似乎更加顺了。随后,他被沛王李贤看重,任命他为沛王府修撰。
    668年,王勃的知己好友去蜀州出任少府,于是王勃写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着名的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称为千古名句,千年之后依然传播甚广。
    (二)
    古语云:月盈则亏,泰及否来。
    仕途如此突飞猛进,年齿未及弱冠的王勃不免自信心极度爆棚,更加恃才傲物了。
    有一天,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玩斗鸡的游戏,可能是为了讨好主子的原因吧,也或许是有才不表现出来难受的原因吧,王勃竟然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用此法来讨伐英王的斗鸡行为。
    不得不说,天才就是天才,连这种游戏之文都风采横溢: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
    “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
    “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不务正业的代价可想而知。王勃是当今圣上钦定的神童,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关注,更别说洋洋洒洒的檄文了。
    唐高宗阅后,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唐朝一开国,诸王之间争夺皇位、互相攻讦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获得政权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经历过兄弟相争的事件,所以对此特别注意。王勃《檄英王鸡》无意中触动了高宗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被认为挑拨诸王间的关系。
    就这样,王勃被逐出长安。至此,王勃凭着自己执着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获得的仕途,就这样几乎归零了。
    离开长安官场后,王勃便把仕途的失意挥洒在了游历和访友上。
    天无绝人之路。671年秋冬时节,王勃再次等来了人生的又一次入仕途的机会。朝廷的科考开始了,于是,王勃从游历的蜀地匆忙赶回长安参加应试。
    可造化又会弄人,就在回京准备参加科考之际,遇到了身为虢州司法的朋友凌季友。
    王勃人生的转折点又来了,凌季友说:“虢州药物丰富,老弟你知医识药草,定会助你宏图大展,我许你一个参军之职。”
    鬼使神差的是,王勃走马上任了。原因是什么呢?还真不好说,是兴趣爱好的原因吗?似乎也有。怕科考时因前科不能肯定入仕,似乎也不能说是没有这种可能。
    就是这次在虢州任参军期间,王勃因先藏匿后又杀死了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罪犯,而犯下了死罪。
    对于这次杀人事件,有人怀疑是忌才之人陷害的,官场一切皆有可能。
    但确定的是,王勃从京城被贬的这段期间,增长的似乎只有年齿和文采,情商和政治嗅觉灵敏度丝毫没有增长。
    因为此事,历史上坑爹的一幕真实上演了,王勃的父亲时任雍州司功参军的王福畴,被贬谪到南荒之外的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当县令。
    幸运的是,王勃马上遇到了大赦的机会,命是保住了,但仕途有可能就从此无望了。王勃在大赦出狱后,在家里清闲了一年多的时光。
    人生是长跑,处处有风光,时时有转折,这不,朝廷派人来宣布恢复他的官职了。
    这时的王勃似乎对官场有了畏惧,没有接受,从此远离了官场。
    675年的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也就是在这次南下看望老爹的途中,留下了几段文坛的历史佳话。
    王勃在探父路过南昌时,正巧赶上了都督阎伯舆新修的滕王阁落成之时。此时,阎都督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是不请自来。
    王勃的名气可谓家喻户晓,阎大都督便顺水推舟,也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请王勃也参加了宴会。
    王勃想不到的是,这次宴会内有隐情。原来阎大都督的这次聚会,是为了向来宾夸耀一番自己的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阎大都督原本是这样安排的,事先让爱婿准备好一篇为滕王阁落成典礼用的序文,假装是席间即兴而作然后书写给大家看,这当然就会显得其爱婿才高八斗。
    不一会儿,大幕拉开了,剧情上演。宴会刚开始时,阎大导演就让人把笔墨纸砚准备好,然后对大家说:
    “嗯嗯,今天本都督盛意诚邀诸位文人雅士参加此次的盛会,主要是为这座刚刚落成的滕王阁作序,以兹纪怀。”
    来宾都很聪明,又上演了一番千年不变的戏路,大家都推辞不写。
    正在剧本即将按照套路推进之际,场面状况突发,王勃竟不推辞,欣然接过纸笔,当众挥笔疾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阎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果然,王勃的《滕王阁序》成为了不朽的名篇。
    诗的正文也不错,但是比起序来还是差点意思: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
    王勃与月,和别人也不一样。王勃的月夜是寂寞、寒冷的。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这场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乱”字写出王勃心情的迷乱;“飞”字既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此情此景,不过是为了烘托此时王勃心中“寂寞”的心境,在送走友人之后,心中无限孤寂、怅惘的心情。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此诗先写景,后抒情。月沉,景色晦暗阴凉、险峻辽远,情思惶怨绸缪、凄惊悲苦。情景融合,将彷徨凄苦和盘托出,平白而深切。
    《长柳》: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又见“新月”,那就是离家又有一个月了。此诗把羁旅思归之情和伤春之情结合起来,愈显其游子在外思归之情的浓烈,诗歌意境清新可喜,简直就是一幅幽美的春郊晚归图。
    《易阳早发》: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蜂形。
    复此惊飙至,空山飞夜萤。”
    这首诗写作者去西蜀途中山间拂晓的景致。“晓月”加“残星”,多么孤寂!作者抓住拂晓寂静清凉的特点,把山中的主要景象缀连成章,微妙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上的愁闷。诗句笔法简练,用词精工,意境幽深而峻丽。
    《焦岸早行和陆四》: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
    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
    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头顶上戴着星星离开了旅馆,很早地上路了。路很难走,我们在月色之下彼此对同行的伙伴发出要小心的告诫。你看,旅途多艰难!要是在家里,何必这么苦?读了这首诗,岂能不想家?
    《晚留凤州》:
    “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
    去此近城厥,青山明月初。”
    “遗墟”就是岁月,“青山明月初”,最早的岁月,一切都是天真的。世事无常,你和世界本来的模样,你还记得吗?
    还有后面诗里的这些月,值得细细品味。
    《山扉夜坐》: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夜兴》:
    “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
    《秋江送别二首》: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复阁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未完待续,随时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