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想到千山外,沧江正暮春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刘采春,生卒年不详,淮甸(今江苏省淮安)人,伶人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刘采春是当时“参军戏”中红极一时的女主角,嫁给周季崇后,她与周家兄弟一起组成了“家庭戏曲班”。
    有段时间,这个戏曲班从江苏淮安来到绍兴演出。几场演出下来,绍兴城已是万人空巷。
    当时元稹任越州(今绍兴)刺史、浙东观察使,正赶上刘采春的演出。
    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是一个不小的官,元稹风风光光走马上任。当地官员免不了要接风洗尘,他们深谙元稹的喜好,于是在接风宴会上,安排了歌舞表演,而其中最精彩的节目,要数女诗人刘采春的歌曲专场了。
    刘采春一曲唱罢,元稹早已神魂颠倒。元稹不禁想起了自己多年前的情人薛涛,两相比较,元稹认为刘采春“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佚丽,非涛所能比也”。
    刘采春容貌比薛涛更美,虽然已为人妇,但二十五岁正是一个女人最有风韵的时候,莺歌燕语,让元稹的大叔心砰砰直跳。
    这个绍兴城的最高长官元稹坐不住了,立刻成为刘采春的粉丝,并且写了篇声情并茂的评论文章,极尽捧角之能事。
    这篇文章立马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
    元稹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刘采春美貌的倾心,他自己也承认“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佚丽,非涛所能比也”,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元稹还把这场情事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他留滞浙江七年,两个人来往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一次因酒兴大发,题诗道:“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同僚一个叫卢简求的看到该诗,开玩笑说:“丞相虽不为鲈鱼,为好镜湖春色耳!”可见元稹与刘采春二人当时的关系众人皆知。
    元稹有个癖好,喜欢为他钦慕的女人写诗。当年他和薛涛热恋时,写了一首《寄赠薛涛》;与刘采春恋爱时,又写了一首《赠刘采春》诗:“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这位四处留情的文人,不经意间为后人留下一些不入正史的资料。
    就这样,大才子的一首诗,俘获了刘采春的心。在元稹的甜言蜜语和官势的威逼利诱下,刘采春成了元稹的妾。
    刘采春与元稹的绯闻虽然流传甚广,可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原因很简单,元稹已经习惯了喜新厌旧,刘采春与薛涛一样,身份低贱,与元稹门不当,户不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刘采春的结局如何,无从知晓。她的《曲》已成为那年月的时代之声,感动过、抚慰过很多彼时之人,尤其是伤心的女人。当它们在耳边款款响起时,总有人为之动容。
    《啰唝曲六首》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其二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
    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其三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其五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其六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
    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这六首诗是抒发离愁的感伤之歌,以商人妇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妻子因丈夫久出不归而在闺中天天思念的情形,表达了主人公盼望远方夫君早日归来的切切之情。这类诗是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在写法上,这组诗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语言通俗,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而刻画人物形象极为传神,为“天下之奇作”。
    刘采春的《啰唝曲》,成了她的成名代表作,只要此曲一响起,无数人产生共鸣,流泪哭泣。这些歌曲或安抚了怨妇们寂寞的心灵,或给了听众生活的信念和勇气,总之,人们对刘采春的音乐没有抵抗力。
    唐敬宗宝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属七州筑陂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在任浙东观察使的六年中,元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刘采春成了元稹的妾室后,逐渐淡出了自己的歌唱事业,开始一心一意陪伴侍候元稹,两人琴瑟和鸣,也算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常,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为尚书左丞。
    元稹抽身而去,没有带刘采春,剩下刘采春独自在风中凌乱。
    元稹走后,刘采春竟不知所终。有人说,难禁悲愤之情的她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后,投河自尽了。
    在元稹心里,功名永远排在第一位,远比感情重要。
    元稹身居要职,有了兴利除弊的条件,他又恢复了为谏官时之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他与郎官中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将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
    元稹在整顿法度、肃清吏治方面做出了显着成绩。然而,当时的舆论认为元稹素无操行,人心不服。又赶上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又受到了排挤。
    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妻子裴淑因为要照料孩子和家庭,不能陪同前往,元稹又写了一首《赠柔之》(裴淑字柔之):
    “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元稹的一双风尘眼,总是想着看远方的娇花。他告诫妻子,如今我豪华轿车上帷幔光耀生辉,你就不要再叨叨了。嫁给我这个浮荡子,跟着就是了,走到那儿那儿就是家!
    裴淑叹了一口气,也写了一首诗回赠《答微之》(元稹字微之):
    “侯门初拥节,御苑柳丝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别近亲。黄莺迁古木,朱履从清尘。想到千山外,沧江正暮春。”
    裴淑是觉得自己和元稹真不是一路人,裴淑愁的是离愁别苦,而元稹想的却是朱履侯门,功名利禄。千山外的武昌,此时已经是暮春了!
    裴淑和元稹的感情,又何尝不是走到了暮春。
    元稹在武昌时,关心修水利以发展农业,均贫富以定税籍等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在岳州大水灾期间,元稹察知辖地实情,上奏朝廷,开仓出官米赈灾,救护百姓。后又向朝廷请求捐免当地秋租,解决百姓生活困难。
    在过了几年这样不尽人意的生活后,裴淑不到三十岁就凄然离世了。
    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
    第二年,薛涛也走了。
    大和六年(832年)夏,写下《筹边楼》后不久,薛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着名。薛涛的诗,不仅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