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苍苍月开园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一)
    密林草莽里全是亡命的叛军,叛军杀人不分昼夜,尸体把江湾都堵塞了。
    腐肉成山,饿虎扑食,乌啄心肝。
    血腥浸濡着岸滩,江水变色,绿草衰亡。
    暗夜里,腥风悲飒,血雨低回,磷火幽幽,忽明忽现,冤魂野鬼,哭声凄厉,山川草木也默立啜泣。
    这哪是人间?分明是地狱!
    这是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的蜀地。盛世大唐,竟然有这样的一幕?
    当年英气满怀的边塞诗人岑参,被困在蜀中,无法返回长安。
    一年后,岑参病逝在成都的旅舍里,享年五十五岁。他的人生最后时光,蹉跎在进退两难的踟蹰不前里。
    这哪里还是那个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壮美诗篇的岑参?
    个人的命运,被时代大潮裹挟。时代大潮,也被个人的命运印证。
    大唐昔日的辉煌荣耀,在朝廷与藩镇的多年角力中,渐渐磨灭。
    岑参,唐代诗人,极富盛名,尤其边塞诗成就最大,与高适风格相近,都以其“风骨”着称,后人并称他们为“高岑”。
    可两人际遇却大不相同,高适用十几年华丽逆袭,从无名草根摇身变成位极人臣的侯爷,极尽风光。而岑参,家族荣光不复,求仕不成,两度出塞壮志未酬,一生行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最终客死他乡。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有《岑嘉州诗》七卷。
    (二)
    岑参(约715—约769),祖籍南阳(位于今河南),唐代之前家族已隶籍江陵(位于今湖北)。岑参的父亲岑植担任过仙、晋二州的刺史,有五子,岑参为第三子。曾祖父岑文本担任过太宗的宰相,伯祖父岑长倩在高宗、武后朝为相,从祖岑羲在中宗、睿宗朝任过宰相,故岑参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
    概括说来,近百年间,岑参的家族经历了六个唐朝皇帝,竟出了三个宰相。
    虽为“相门子”,在岑参出生之前,家族却已惨遭巨变。岑长倩因公开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腰斩于东市,五个儿子同时被赐死,祖坟被掘。岑羲在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斗争中站错了队,玄宗继位后,岑羲被诛,籍没其家,株连其亲。好在岑参不是其直系亲属,幸免遇难。这样的大盛大衰,平常人家不能想象。
    父亲岑植曾作过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岑参在家中排行老三,岑参的母亲是继室,丈夫前妻育有二子,岑渭、岑况早已成人,离家独自谋生,而她自己生养的三个孩子岑参、岑秉、岑垂只能和她一起在晋州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岑渭官至澄城丞,岑况曾任单父令、湖州别驾。
    到了五岁,该读书了,岑参跟着哥哥生活了一段时间。
    岑参勤奋好学,遍读经史,九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在岑参十三四岁的时候,岑参随母亲迁往河南府王屋县,王屋县北十里左右就是着名的王屋山。王屋山的主峰叫天坛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镇北。天坛山南的青萝河畔,有岑参祖上留下来的别业,岑家称之为“青萝旧斋”。岑参就在王屋县城和青萝旧斋往返居住。
    一年以后,岑参一家又告别王屋,向南渡过黄河,经过东都洛阳,来到嵩阳(嵩山南边的丘陵地带),这里也有岑家祖上留下来的旧草堂,岑参一家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住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离岑参的大哥岑渭当官的地方不太远。
    那是唐开元十八年(730年),15岁的岑参开始隐居嵩阳,比王维早7年,比李白早15年。岑参在嵩阳、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七十里颍阳镇)两地结庐而居。
    五岳之一的嵩山,那时候也叫嵩高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部,西邻古都洛阳,东临古都郑州,属伏牛山系。
    嵩阳、颍阳为嵩高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少室在颍阳,两室相距七十里。
    (三)
    嵩高奇峰峻岭,古木流泉。年轻的岑参在这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潜心攻读,啸傲山林,不仅在学问上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且也初步形成了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他早期的作品淡远多于沉雄,出塞以后沉雄悲壮中亦不乏淡远。
    在太室、少室隐居的日子里,岑参阴雨天便在家看书撰文,天气好的时候就出门游玩。
    他在少室山中寻访张山人。“中峰炼金客,昨日游人间。叶县凫共去,葛陂龙暂还。春云凑深水,秋雨悬空山。寂寂清溪上,空馀丹灶闲。”这首《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就记录了这件事。
    岑参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自此形成。隐居之后,在他“寂寞清溪上,空余丹灶间”、“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等山水诗句中,造境奇异的诗风也依然浓厚。
    在嵩山隐居,岑参也常常怀念王屋的隐居生活,怀念在那里交往的隐居之士。
    王屋隐居的一天,岑参在王屋山东边的溪流畔留宿,情有所感,写下了《宿东溪怀王屋李隐者》:
    “山店不凿井,百家同一泉。晚来南村黑,雨色和人烟。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隐者不可见,天坛飞鸟边。”
    这首诗写得十分平易,表现出岑参善于写实的特点。
    一个深秋雨后的月缺之夜,岑参宿东溪。从院子里望出去,山中的客店不单独凿井,与周围的百家共用一泉,多么和谐的田园!天晚了,南边的村子一片漆黑,雨气和着袅袅人烟,霜后的菜畦里秋菜已经出土,沙雁在河田边鸣叫。天坛山高耸如云,在山下,他看不见曾拜访过的李隐士,他仿佛同飞鸟一起翱翔在云雾中。
    自从来到嵩阳,一晃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里,岑参的家庭发生了很大变故,母亲去世了,兄弟几个也各奔前程,只有岑参依然没有离开嵩阳。
    嵩阳山居对着嵩山,推门即见一片绿色。隐居的后期,岑参终日沉溺于退隐林泉的乐趣之中,谈论的只是打鱼砍柴之类的内容,久与书籍疏远,只是为了使心里清静而已,但见空谷落日,但闻暮村蝉声。
    岑参曾听过道士宣讲清静无为的道理,隐居时常常靠着小几,静看风吹落叶,想着叶落归根的深意。此时,他特别感到寂寞,希望有人与自己一道隐居。
    这里用了一个蒋诩的典故:蒋诩辞官归隐,在房前竹下开三径,同故人求仲、羊仲往来。尚平,指尚长,字子平,东汉隐士,这里以之指友人。此意,指隐居生活的闲适。
    此诗结尾一句颇有韵味:独自伫立,遥望白云远去,苍苍月色,已把园林照亮……
    当然,他也不是只住在嵩阳、颍阳,还到缑山住过一段时间,写下了《缑山西峰草堂作》: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野霭晴拂枕,客帆遥入轩。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此诗描写了闲居草堂时的所见所闻,景中有情。缑山,即缑氏山,在嵩山之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传说这里是周灵王太子晋得仙之处。
    岑参还去过登封北的巩县,在那里他寻访了当地一位有道德、学问而隐居不仕的李先生,留下了《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有时着书暇,尽日窗中眠。且喜闾井近,灌田同一泉。”
    古代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又说八家为一井,“闾井”即乡里,指所居之地。巩县南郊邻近嵩山,故有“闾井近”之说。
    这期间,岑参的友人崔明允已在朝为官,他寄诗《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叙友情: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乌能徇锥刀。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崔明允,博陵人。博陵大约在今河北定州、深州、饶阳、安国等地。开元十八年进士,天宝元年应制举文辞秀逸科及第,官拜左拾遗内供奉,位终礼部员外郎。
    透过此诗,可看出岑参借景抒胸臆的巧妙手段。友人崔明允在朝为官,辅佐休美昌明之世,而自己却隐居蓬蒿之中;可自己心思在鱼鸟身上,岂能出仕从政呢?徇,曲从。锥刀,指微细之利,即“锥刀之末”,此处喻指出仕为官。友人崔明允乘船沿黄河向广武(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方向而去,而自己要前往巩县东北的成皋,眼中的美景只能增强自己思念友人的郁闷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