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七年前,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五十四岁的诗人李白送别好友魏万归隐故乡王屋山,李白留下《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看罢钱塘江大潮,魏万便自今天的滨江西兴乘舟往东又折向南而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清晰地勾画出了一条游历之路。在浙东,沿水路上溯,水尽登山而歌,是何等惬意。
    李樟亭、海门、耶溪、剡、曹娥碑、四明、国清、灵溪、华顶、石梁……这些是《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地理关键词,勾勒出唐人在浙江的游历之路——
    “从杭州渡钱塘江,至西陵,入浙东运河到越州;游览若耶溪、镜湖,经曹娥江,到剡中,登天台山;游历赤城、华顶、石梁、国清寺,入始丰溪,至临海;转入灵江,往黄岩,历温峤,到永嘉,访孤屿;上溯瓯江,至青田石门;再上溯好溪,游缙云鼎湖;由梅花桥翻山,入双溪,下武义江,到金华;上八咏楼,入兰溪江,至新安江口;转入富春江,诣严光濑;顺流而下,入钱塘江,从杭州前往吴都。”
    这条由李白描绘出来的古道,是一条带圆形的线路。限于当时的条件,真正走完的诗人不多魏万与孟浩然基本走完了全程。
    刘长卿也打算沿着这条由李白描绘出来的古道走走。
    在《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诗中,他说:
    “山僧候谷口,石路拂莓苔。
    深入泉源去,遥从树杪回。
    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
    野雪空斋掩,山风古殿开。
    桂寒知自发,松老问谁栽。
    惆怅湘江水,何人更渡杯。”
    在《重送道标上人》诗中,他说:
    “衡阳千里去人稀,遥逐孤云入翠微。
    春草青青新覆地,深山无路若为归。”
    一次,刘长卿在乌程开元寺(今浙江湖州)与诗人李嘉佑等名士畅谈诗文,女道士李季兰也在场。
    李嘉佑,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年)进士,授秘书正字。李嘉佑是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李嘉佑因罪被谪饶州,后遇赦,被酌情调迁回近一些的江阴令,这称为“量移”。上元中,李嘉佑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李白、刘长卿、钱起、皇甫曾和皎然相识。
    李季兰也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才女诗人,她知道刘长卿有“疝气”,于是跟刘长卿开玩笑,吟了一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
    “山气”谐音“疝气”,刘长卿当即也回了一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
    这是他少有的轻松幽默时刻。
    在浙江,刘长卿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刘长卿去润州(今江苏镇江)散心,正好得知灵澈上人在润州竹林寺游方暂歇,于是前往相见。
    刘长卿与灵澈上人是好朋友。灵澈本姓杨,字源澄,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灵澈上人后来成为中唐时期的着名诗僧。
    二人在润州相见,去到一个茶庐清谈,甚欢。傍晚时分,刘长卿送灵澈去竹林寺,分手时写下《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风景诗。二十字中,没有写送别,却把送别的场景描写得特别清晰,尤其最后一句中的“独”字,把两人分别时的孤独和落寞刻画得淋漓尽致。
    扑簌着,扑簌着,悠游了整个白昼的鸟儿,在太阳躲进草丛之前回到了巢里。
    自远而近的脚步声,打破了黄昏的寂静,惊起了路边草窠里的雀子,“唧唧喳喳”飞入了更深处的林子里。
    霎时间,群鸟不安的惊叫和翅膀扑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早已安睡的竹林。
    峭拔的翠竹晃动着修长的身躯,将陷入梦乡的竹叶惊起,小叶子三片两片聚集在一起,不明所以地低低私语。
    林间小径里背着斗笠的僧人穿梭前行,一步步地向路的尽头走去。
    山脚下掩映在一片盎然绿意之中的竹林寺,便是他今日的归宿。
    激越的钟声穿过层层深林,飘飘渺渺地钻进了他的耳中,似是在催促晚归的人,做晚课的时刻到了。
    路边的亭子里,负手而立的诗人,将不舍之情融进了目光,在晚归的钟声中目送着远处那变得有些匆匆的步伐。
    一句话,一杯茶,一个了悟的眼神,没有高山流水,亦能遇知音。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虽遭受了不同的际遇,却怀揣着相似的心情。
    惊起的鸟雀,在脚步声渐行渐远后,终于恢复了平静,夜风温柔地抚摸着万物,喧腾的竹林重归了幽静。
    凝望着山行的友人,就像被惊起的鸟儿沸腾起来,而又最终归于平静的山林,诗人心中的起伏不舍,也慢慢被抚平。
    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踽踽独行的僧人身披晚霞,在绵绵青山的指引下,去寻找呼唤自己的晚钟。
    暮色下的归途或许孤独,但若是心有所属,自会领略到别样的风景。
    纵使世间万千不得意,但你若能看住本心,坚守如初,总会找到一条只属于你的美丽的归途。
    这种闲淡、清静、悠远,正是刘长卿经历了贬谪之后,对仕途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后的思考。
    刘长卿凭着一首首愁苦之作,慢慢名声渐起,其五言诗尤其出众,很快便闻名遐迩。
    五年后,刘长卿任满,被调回京,历时九年的冤案也就不了了之,刘长卿没有等来一个交代。
    两三年的京官生活后,770年,刘长卿入淮南幕府,也算过了一段相对平稳的生活,交游唱答明显增多。
    或是因为这段时期与多位僧人来往密切,其诗风受其影响,诗意平和空灵,“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被《唐诗归》评为“极秀”;又如“野雪空斋掩,山风古殿开”,“衡阳千里去人稀,遥逐孤云入翠微”。
    然而,好景不长。
    大历九年(774年),刘长卿遭遇第二段冤狱。这次得罪的是郭子仪的女婿吴仲孺。
    郭子仪平乱有功,是代宗的重臣,和代宗还是儿女亲家。作为观察使,吴仲孺想要截留送往京师的钱粮,刘长卿不许,竟被污蔑贪污二十万贯钱,这是可以直接被斩的死罪!
    幸好朝廷派去的监察御史苗伾发现其中有蹊跷,只是将他判罚去睦州(今浙江淳安)任司马。
    刘长卿赠《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表示感谢:
    “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
    羊肠留覆辙,虎口脱馀生。
    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一言知己重,片议杀身轻。
    ......
    孤舟百口渡,万里一猿声。
    落日开乡路,空山向郡城。
    岂令冤气积,千古在长平。”